Menu Go to Schooland Homepage To Schooland

論「資優」

除了選擇好學校,另一個較多家長關注的熱門話題是「資優」。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望子成龍也是人之常情,誰都希望自己的小朋友資質優厚,求學之路一帆風順。然而,不少家長都對資優兒童存有或多或少的誤解,往往將「資優」和學業成績劃上等號,事實上「資優」可能只偏重於想像創意、藝術天分、領導才能等方面,並不一定所有領域均能出類拔萃。閱讀這篇文章

六歲前小手肌訓練比寫字重要

香港年輕一輩的手寫中文字大多不美觀,大家有沒思量過其中因由呢?其實問題正是出在太早開始寫字,學寫字的過程沒有配合幼兒的實際情況而循序漸進。幼兒的小手肌肉尚未發展成熟,小手沒有足夠的力量配合握筆,結果導致握筆姿勢錯誤影響字體書寫。幫助幼兒學好寫字,應該提供足夠鍛鍊機會發展小手肌肉,這些功夫可以由小朋友零歲做起。這篇文章提供一些訓練方法,供大家參考。閱讀這篇文章

0至6歲該做甚麼?

在香港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大多幼兒四歲起便要開始為寫字做功課而奮鬥,無憂的童年往往因激烈的學業競爭提早結束,是禍是福可待日後分曉,但如何讓小朋友既能保持競爭力的同時,也不會因求好心切而打消學習興趣,則是當下急不容緩的事。家長都是過來人,應該深諳逼迫無法造就天才的道理,成就孩子的秘訣在於誘導自發的積極性,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而主動追尋的路才會走得穩當、走得長遠。閱讀這篇文章

稱職父母須知的事

沒有人天生就能成為稱職父母,跟其他事物一樣,也需要學習。小朋友在三歲前處於「吸收性心智」階段,對萬事萬物充滿無窮好奇,渴求學習任何不懂的事情,所有行為皆基於學習動機,此時的他們就如同海綿吸收水分那樣渴求新知。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者,在他們人生最初幾年裡所做的點點滴滴,會成為日後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基礎。閱讀這篇文章

小學才學電腦也不遲

大自然環境促進幼兒腦部發育

幼兒階段,學術能力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了解這個世界、學習生存基本技能才是最迫切的需要。大自然環境裡的元素最能回應他們的需求,這些包括:陽光、樹木、草地、沙灘、海水、浪聲、風聲、動物……都能刺激幼兒的腦細胞連線,建構基本認知。接觸大自然是幼兒本能的需要,長時間逗留在室內難免悶壞他們,也因此無法安坐。假日逛商場之類的活動並不適合幼兒,否則到處亂跑也怪不得他們了,活動場地若換成海灘或郊野公園,相信他們的反應會截然不同,探索新鮮事物將佔據他們所有的身心。閱讀這篇文章

電子玩具幼兒不宜

如今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電子產品對人類的生活帶來無比的衝擊,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習慣和日常作息,甚至連教育模式也無可避免地遭受洗禮,以電子產品代替安撫奶嘴的景象隨處可見,但這是好現象嗎?時代進步毋容置疑,可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在科技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是不是就該囫圇吞棗般地接受改變,被動地受掣於科技呢?特別是電子玩具和教育產品方面的功能性,我們是否該在採用前先打上一個問號呢?閱讀這篇文章

電子教學無助語言學習

學好英文是每個香港孩子的必修科,然而許多家長挑選英語教材時,卻沒有仔細探究,例如十分普遍的幼兒電子英語教材成效已遭否定,反而輕信廣告宣傳的片面之詞,結果花費大筆金錢,卻對孩子沒有正面幫助,甚至還對語言學習帶來負面影響。對於幼兒學習外語,家長最常犯的錯誤是將成人的學習模式套用在他們身上,由於幼兒並不具備成人的基礎知識,因此學習模式和需要都是不一樣的。閱讀這篇文章

小學才學電腦也不遲

雖然平面電子媒介為現代生活帶來不少便利,但幼兒卻並不適宜透過這種模式學習。電腦和電視的傳播方式都是單向灌輸,類同傳統填鴨式的敎學,長久如此會令小朋友習慣被動學習,限制了創意之餘,也失去了自發學習的主動性。被動學習的習慣一旦養成,定必對小朋友的未來發展影響深遠。閱讀這篇文章

英語不宜取代母語

英語不宜取代母語

除了選擇學校,學習外語也是香港家長非常關心的問題之一,特別是英語,甚至有家長自小朋友出生開始,便不斷教孩子英語,甚至完全不用母語溝通,務求在家營造全英語學習環境,相對中文則較為輕視。香港家長具備國際視野並非壞事,可是大家可有想過,忽略母語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弊處。閱讀這篇文章

沒有興趣班幼兒不會悶

香港家長為小朋友安排興趣學習班蔚然成風,不少幾個月大的嬰兒便開始上課了。然而,在選擇興趣班之前,可有深思過其作用及目的,到底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興趣,還是真的能提升智能或增強學習能力?閱讀這篇文章

體罰教不好孩子

小朋友不聽話,事事唱反調,往往被氣得七孔生煙……會不會是普遍家長的生活寫照呢?面對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家長情緒一旦失控,衝動之下便可能體罰孩子,特別是那些童年也伴隨著體罰長大,並存有「棒下出孝子」觀念的傳統父母。雖然我們的父母可能也曾運用這樣的管教方式,但是體罰治標不治本,不能有效糾正錯誤,並非正確的教養方法,管教還有更好的選擇。閱讀這篇文章

別讓興趣班變成補習前奏

幼兒興趣班如今在香港的發展趨勢,已經演變成小學補習班的前奏。不少父母受到廣告效應的「催眠」,不但由零歲開始報讀學術興趣班,各類入學面試班更是少不了。仔細想想,未來社會對人材的需求,已非學歷文憑那麼簡單,科技的進步一日千里,缺少了創意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算擁有高學歷也不一定能緊握「鐵飯碗」。閱讀這篇文章

別讓興趣班變成補習前奏

讚美孩子學問多

在幼兒階段,由於一些基本能力尚未掌握,在依賴大人成長的過程中,失敗的體驗將轉化為成長的基石,好比說:跌倒了自己爬起來,不小心摔破碗碟,弄倒推疊好的積木等等……雖然遭遇了挫敗,但這些卻成為建構自信的寶貴經歷,是幼童們身心健康成長的必然歷程。如果家長懂得把握機會,一旦小朋友透過努力展現了成果,適時給予正面的嘉許,那麼這些稱讚將成為激勵小朋友不斷上進的強大動力。閱讀這篇文章

洞察「駁嘴王」

小朋友頂嘴是種普遍現象,父母會否有感孩子不服管教、不尊重長輩而訓斥他們呢?最終,卻往往弄得不歡而散。頂嘴其實未必事出無因,例如:不服氣、被冤枉、感到不公、被迫服從等。我們應該退一步,洞察頂嘴原因,而不是以尊長威嚴逼其就範,否則「代溝」可能便要提早出現了。家中若有愛頂嘴的孩子,由正面的角度去看,反而說明他們有主見、敢直言、擅表達;當然,勤於思考、勇於反駁並不代表可以沒有禮貌或蓄意挑釁。閱讀這篇文章

報讀暑期班家長勿一廂情願

每逢暑期將至,一眾家長便開始張羅暑期班的活動安排,有些計劃全家出遊,有些安排體能活動,更多的卻可能是安排補習。暑假補習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香港家長向來緊張學業,趁暑假增加學業競爭力——補底拔尖,不是正符合「贏在起跑點」的期望嗎?望子成龍乃人之常情,可是暑期班過於偏重課業學習,效果也許尤如「趕鴨子上架」,只流於家長一廂情願而已。閱讀這篇文章

別做「恆溫家長」

有些父母可能對幼兒的健康特別關注,認為外界的環境太多細菌,故此如非必要都不讓小朋友外出,但只要深入思考,就不難明白這樣等同剝奪他們的學習機會和權利,在他們人生最初的幾年裡,與其天天用電視教學,學些在他們看來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學術知識,不如首先讓他們走入真實的世界,按照自己的興趣與需求來學習,用這種方式吸收到的知識才是永恆難忘的。閱讀這篇文章

讚美孩子學問多

別讓「贏在起跑點」成為魔咒

被視為「怪獸家長」的最大特點,就是逼迫小朋友不斷地在學術的道路上更上層樓,卻忽視了小朋友本身的能力和興趣。有些小朋友資質不差,但卻缺乏學習興趣;有些願意學習,能力卻又有限。如果家長忽視實際狀況,一廂情願地將過高的期望加諸在小朋友身上,結果很可能不是反叛對抗,就是壓力太大,做出一些反常行為,兩者都不是愉快的結果。說到底,家長要按小朋友的實際情況擬定適當的教育規劃,並且要具備接受「孩子可能是資質平凡的普通人」的勇氣,那麼便能擺脫「贏在起跑點」的魔咒。閱讀這篇文章

為何遲遲不開口說話?

自嬰兒出生,為人父母者無不引頸以待,期待小寶貝開口講話的那一刻早日到來,這種心情所有父母都深有體會。可是,一旦小朋友過了一歲仍未懂得說話,許多父母便不禁開始焦急起來,擔心孩子會不會出現語言遲緩,或者其他問題。這種擔憂雖說是人之常情,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發展遲緩兒童比率只佔 6%-8%,語言遲緩的兒童始終還是佔少數,不必過分杞人憂天。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會略有差異,不宜未待專家證實,便胡亂猜疑,不放心可求助專業醫生或言語治療師。閱讀這篇文章

「說謊」乃成長標誌

對於小朋友「說謊」,一般家長的看法都會較為負面,可能認為是小朋友的行為或思考模式出現了偏差,事實上卻不盡然如此。兒童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幼童第一次有意義地說謊,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因為運用了開創性的方式與生存環境進行「互動」。皮亞傑甚至分析,兒童說謊是種自然傾向,自發且普遍,是小朋友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閱讀這篇文章

上學賴牀鬧情緒

對許多家長來説,叫小朋友起牀上學,做「人肉鬧鐘」可不是一件美差。有個媽媽更搞笑地形容,覺得自己叫女兒起牀上學,就像拿刀殺她一樣,趕往學校的過程也如同百米賽跑衝刺,周而復始。這些聽來好笑,奈何卻是不少家庭每天都在上演的生活情節。每每長假過後,遲睡晚起的習慣更像緊箍咒般纏繞著家長和孩子,睡得晚便不肯起牀,惡性循環下應運而生的還有來不及吃早餐,上學遲到等一連串問題。閱讀這篇文章

別讓「贏在起跑點」成為魔咒

能力倒退非智力問題

每年九月開學過後的一兩個月,可能受到長假後遺症的影響,小朋友或多或少都會因重返校園或新入學,而出現各類大大小小的適應問題,最常見的莫過於語言或行爲能力倒退,這種倒退現象一般多與智能發展沒有直接關係,而且六歲前這類情形也頗爲普遍。當然,萬一這種情形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積極尋求原因後,帶孩子去見醫生才是萬全之計。閱讀這篇文章

避免幼兒「移情」家傭

香港雙職父母十分普遍,許多女性雖然都明白幼兒零至三歲最最需要母親的照顧,可是想做全職媽媽在這裏又談何容易?家庭經濟的壓力迫使不少媽媽無可奈何地,不得不將小朋友交託給家傭主力照顧。假若幸運地找到一個有愛心的家傭,父母本應慶幸,可是小朋友對家傭無比的依戀之情,往往又會深深刺傷懷胎十月的媽媽心,那種患得患失的感覺,恐怕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閱讀這篇文章

太多小動作有問題?

小朋友愛扮鬼臉,以及做些奇怪的小動作引人注意?甚至在學校也會擠眉弄眼、吐舌擺手,「招惹」同學或老師?壞習慣還延伸出很多問題,常被同學或老師視爲異類?理由大概不出幾個:無聊自娛、愛開玩笑、好奇心重、引人注意……真正的病態行爲乃屬少數。當發現小朋友小動作過多時,不妨先由以上幾個方面切入分析,洞悉行爲背後的動機,不宜動不動就給他們貼上「過度活躍」的標籤。閱讀這篇文章

止叛逆於萌芽

早前有十歲男童離家出走流連網吧,六天才被尋回的新聞震驚不少家長,慨嘆時下的小朋友自我意識和主見愈來愈強,叛逆起來管教困難。不希望將來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小朋友身上,那麽就要防治於最初的叛逆期。兒童叛逆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約在三歲左右,第二階段約在七至十歲期間,第三階則在進入青春期後,每個階段的反叛程度會隨年紀而遞增,實際情況會因性別及家庭背景而不同,也正因爲個人差異,使家長的教養難度大大提升,因爲沒有一模一樣的學習範本可供參考。閱讀這篇文章

為何遲遲不開口說話?

家長切莫好心做壞事

父母的愛如果盲目,便會落入溺愛的陷阱,一不小心便嬌慣出「公主病」和「王子病」來,最終承受苦果的肯定不是別人。家教是門高深的學問,過鬆或太嚴都不適當,否則很可能孩子沒教好不説,親子關係也很差。閱讀這篇文章

搶玩具、愛獨處,不合群?

在衆人歡聚的派對中,不少幼兒卻只顧專注於單獨玩玩具,完全忽視身邊的熱鬧氣氛,沉浸在獨處的狀態,也不願意多跟其他小朋友玩耍、交流,這是出了甚麽問題嗎?原來,這只是説明幼兒「自我中心」的心理發展階段尚未過去,乃屬正常現象,並非性格孤僻不合群,家長不必過慮。閱讀這篇文章

幼兒膽小退縮怎麼辦?

兒童害羞膽小十分常見,有些小朋友天生比較羞怯,有些則生來就特別大膽,這種差異先天和後天因素都客觀存在。比如說有些小朋友容易受到驚嚇,似乎較無安全感;還有疾病導致的原因,如患有自閉症和智能遲緩的兒童,他們的表現都會較正常兒童膽小。後天膽小的成因大多基於日常生活的不快經驗,而且隨年月的增長,小朋友所害怕的事物也可能因為認知及客觀環境而有所改變或增減。閱讀這篇文章

透視挑食問題

現代物質生活富裕,小朋友揀飲擇食也成爲普遍性現象,由於幼兒身體正在成長,飲食不均對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都極為不利,故此家長一般都比較重視,然而往往愈緊張愈事與願違,挑食或偏食問題一直無法徹底解決。閱讀這篇文章

別做「恆溫家長」

管教失效有理由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小朋友幼年階段是關鍵時期,一旦他們進入青春期,那時才來修補已經淡化的關係便會事倍功半,想逆轉已經惡化的關係,可能要花上更多心力,效果可能還不及對幼童花一點點心思。閱讀這篇文章

死不認錯如何是好?

作爲父母,小朋友犯錯是日常生活中在所難免的事,不過每當他們錯而不認、推託其辭,家長少不免會感到氣結,當然更多的是擔心他們長此下去會養成不願承擔責任的習慣。其實沒人不會犯錯,犯錯後如何面對及糾正過錯才是重點,認錯的過程相形之下並不那麼重要,所以父母能調適心中的執念對改善教養效果影響很大。閱讀這篇文章

社交能力從小訓練

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學術知識以外,也不容忽視的課題。人緣好的孩童性格也相對較爲開朗,更懂得紓解情緒壓力。透過人際交往,小朋友能夠學會尊重別人和保護自己,對日後人際關係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爲懂得關心別人、考慮他人立場的人,較易獲得友誼。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說話和聆聽技巧都是重要元素,其中留心和耐心傾聽別人的話尤其重要。閱讀這篇文章

「亞氏保加症」上篇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然而是不是一些家長深有「此言差矣」的慨嘆呢?某些情形是家長不斷耳提面命,教養毫不馬虎,可是往往換來的結果卻是「講到口水乾都沒用」,這到底是爲甚麼呢?原來,少數的小朋友患有「亞氏保加症」,這使一般的教養方式完全失效。由於這類病童智力正常,甚至少數還具特別天賦、是資優兒童,所以他們的病情容易被人忽略。閱讀這篇文章

社交能力從小訓練

「亞氏保加症」下篇

教養患有「亞氏保加症」的小朋友,必須要有無比的耐性和堅韌的毅力,更不能輕易氣餒,因爲若連父母都不包容及幫助他們,面對他人的責難時,他們的挫折感只會更大,情緒將更加找不到出路,從而衍生更多行爲和人際問題,對自己、父母和他人都會造成困擾。行爲治療雖可改善病情,但卻不是根治的方法,並且在五歲前的治療效果最好。閱讀這篇文章

教孩子別開無意義的玩笑

在小朋友的心目中,很可能誤以爲整蠱人的玩笑行爲是幽默,誤會自己的玩笑無傷大雅,因爲身邊的成年人也是這樣耍弄他們的。小朋友不懂得分輕重,不知道自己的「玩笑」在別人的眼裏實際上是惡作劇,其實一點也不好笑。大家在逗小朋友的時候,也許壓根兒就沒考慮那麼多,可是這些無心的舉動,卻埋下了負面教育的種子。閱讀這篇文章

子女爭寵無寧日?

手足爭寵、爭執是不少父母大傷腦筋的問題,一旦處理不當便家無寧日,絕對是父母情緒智商、溝通能力的大考驗。要避免這些問題,只是「公平對待」並不足夠,因爲孩子的需求與表現根本不一樣,將規則劃一處理,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閱讀這篇文章

當皇帝不急太監急

日常生活中,家長的催促在所難免,然而,大家有沒有發現,催促的作用其實並不大,一般情形下小朋友的行動並沒有因催促而加快,不但無法達到父母預期的要求,有時甚至還出現逆反情緒,實際上還拖慢了行動時間。閱讀這篇文章

快樂人生比卓越重要
Go t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