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享
升中派位之我見
上星期是本年升中派位的日子,近年在升中派位前後,都會有朋友或網友致電或以電郵聯絡我,問問我的意見,這令我去弄清楚升中是怎樣的一回事,更深刻的是感到為子女奔波找中學的父母所面對的問題和苦惱。而升中這一關,便多少決定於家長為小女選擇那一類小學,所以就算是幼稚園學生的家長,亦應對升中有初步的認識。
香港的派位制度,幼稚園不是必然教育,所以家長要自行找幼稚園,幼稚園的選擇是完全決定於家長為子女報考那些幼稚園,和幼稚園是否取錄;至於升小學,學生得自行報考直資私立小學,而報考官立津貼小學,則要向教育當局申請,經過自行派位和統一收生之後,再加上最後叩門這個過程來完成,直資私立小學擁完全收生權,而官津派位則是一個計分加上運氣的一個制度。至於升中,便決定於報考中學是否學生所就讀的小學的一條龍中學,之後和升小一樣,學生須自行報考直資私立中學,而報考官津中學則要依照教育當局的派位制度來決定,簡單來說,官津中學派位完全是一個以分數決定學生組別,再在同組別內隨機派位,由於派位過程先會處理第一組別的學生,所以如果想入讀心儀中學(尤多是所謂第一組別中學),入場券便是先要成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亦即是說,升中是分數先決的。
就我所認識,升中派位,和升小派位相似的地方,都是有自行收生和統一派位兩個部份,最後家長如想在放榜之後為子女轉換學校,便可自行到心儀學校去踫運氣;至於不同的地方,首先在自行收生部份,學生可以向兩間官津中學入紙申請,學生向一條龍中學申請,中學一定要取錄、至於這兩間中學(分為第一和第二志願),可由教育當局方面得到學生的成績(因為沒有公開考試,所以中學所得到的是學生校內表現,經教育當局調整後的成績),中學可以要求學生參加面試,之後中學可以根據教育當局所提供的成績和學生面試表現,來決定是否取錄某一學生;由此可知,學生可以是因為學業成績,或在某方面(例如音樂或運動)有過人之處而得到中學垂青,如果在自行收生階段兩間中學之中有一間取錄,學生便會被派到這一間,如果兩間中學都取錄該學生,教育當局便會依學生志願,讓學生入讀他的第一志願中學。自行收生部份佔每間官津中學最多三成中一學額。
如果在自行收生階段不被任何中學取錄,便會參加統一派位,學生便可以依自己志願為次序選擇統一派位的中學,有甲部跨區三個志願和乙部本區三十個志願,和升小學不同的是,升中的本區是以學生就讀小學的校區而決定(升小學的校區是以家居住址而決定);到正式統一派位時,第一組別的會被首先派位,所以,他們可以先被派入他們心儀的學校,而這些取錄多為第一組別學生的中學,便被家長冠以第一組別中學,到所有第一組別的小六學生派位完畢,便到第二組別的小六學生派位,如果這些學生所選擇的中學已多為第一組別學生所選擇並已佔去所有學額,這些第二組別的學生便沒有機會被派位進這些第一組別中學,因此,小學老師會建議校內將會被評為第二組別學生的家長,為子女選擇多為取錄第二組別學生的中學,而區內那些學校多是取錄第二組別學生的,老師們大都心裡有數。到完成所有第二組別的學生派位之後,教育當局便會開始為第三組別的學生派位,過程和第二組別的差不多;當然,到開始派位給第三組別時,也許大部份通常取錄第二組別學生的學校的學額也都填滿了,所以第三組別的學生,可以派位進入第二組別中學的機會不大,更遑論派位到第一組別中學。
取錄不同組別學生的中學,其實反映了一個什麼的客觀現實呢?也許學校取錄什麼學生,和學校本身某些素質未必有絕對關係,例如第一組別中學的老師,未必便全部都比第三組別中學的老師好或懂得教導學生,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入讀第一組別中學學生的普遍(或平均)成績,便要比第二和第三組別好,而學生的普遍成績較好,其客觀原因也許便是因為學生天資較好,父母較緊張子女學業,或家庭輔助資源較充裕,而學業成績好的學生,其品行惡劣的機會也細一點,而因為學生能力普遍較好,所以學校又可以教深一點;所以,一個很簡單的結論便是,第一組別的學生,普遍便比其他組別的學生為好,而自己子女可以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父母也較放心和對子女將來的成績較有信心。相對地如果子女入讀第三組別中學,亦即所有學生的普遍成會比其他兩個組別中學的學生為差,而普遍成績較差,亦意味學生本身較大機會在學業上的能力較差或某些個人素質久佳。
以上的討論,是以宏觀整間學校來討論,所以對個別學生來說,可能子女就讀第一組別中學,坐在隔鄰的可以是個學習散漫的「富二代」,跟著又可能子女就讀第三組別中學,遇上一個盡責的老師,或有一個品行很好的同學坐在一起。對家長而言,這些機會真的好像是抽獎一樣,反而子女可以入較好組別中學,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學習還境的機會便更大。所以最終結論是,為著種種不同的原因,家長都是希望子女能入讀較好組別的中學。以上的討論也許是這個結論的原因,但是對於大部份家長而言,他們便會直接想到結論:「我要子女入讀第一組別中學。」
至於能夠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的方法,主要條件為成績。對於某一間小學而言,根據學校學生過住成績,校方是知道大概畢業生多少名為第一組別,第二組別和第三組別,所以小學生要有「資格」去抽第一組別的心儀中學,先決條件便是要在校內全級考到某個名次或更好,再簡單來說,就要拿高分:讀書就是求分數吧。至於計算全組名次的,便是小五下學期和小六兩個學期,所以當學生升級到四年級或以上,當校方和家長開始緊張學生校內名次,不論學校是多標榜活動教學等等,只要學生要參加派位而校方和家長是重視派位結果(也許不重視派位結果的家長,除了是一條龍學校之外,為數不多吧),便會放棄所有課外活動,全力催谷學業成績了。(另一副產品是因為是以校內成績來分組別,校內同級的同學便成為競爭對手,學生之間和家長之間較難建立良好互相關係。)
升中派位以學業成績來決定,似乎是一個較為客觀和合理的方法去分配學生,如果升中仍然沿著升小學的計分和抽獎,可能更不恰當,更不客觀。而成積好的學生可以優先選擇學校(當然是心頭好),如此,其他成績好的學生也大都選擇差不多的學校,結果是成績相約的學生在同一所學校就讀,其實便更方便老師教學,這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一個學習能力在第二組別的學生,被分配在一所大都是第二組別的學校就讀,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被派到第一組別中學去,可能會跟不上進度。但是現實是有多少家長會接受自己的子女便是第二組別,要和其他第二組別的學生一同學習?家長普遍想法便是,如果自己子女可以入讀第一組別中學,必定是比在第二組別中學就讀的得益大,就算明知自己的子女本質不是第一組別,也會盡力在其他方面提供最好的支援,務使子女進入第一組別,升讀心儀中學。
歸納以上所講,在傳統官津學校就讀,以教育當局所制定的途徑升學,如果校方或家長重視子女要升讀「較好」的中學(物以類聚,多成為了第一組別中學),便得在初小時開始發力,在班中和全級中爭取好成績,到小五、小六須要提交校內成績,這更是決定性的時候,所以有部份家長對子女的學業心態便是要催谷,為了好成績,為了好名次,為了升好學校,亦有家長覺得在子女年少時不加催谷,將來到子女長大又如何會發奮圖強呢?所以催谷是合理的,到將來中學畢業,成績優良,可以選讀大學熱門科目,完成大學課程之後便可以成為專業人仕,這生的生活也有保障,而長期的奮鬥,也可以培養子女的進取心。我不敢批評這種想法,因為其實某個程度上是合理的和或許適合某些學生和家庭,最重要是家長三思後覺得適合自己的想法和子女便可。
對大部份學生來說,老師可以早早便告訴他們大概是那一個組別,讓他們適當地選擇合適和相應的中學為首三志願,因此,每年升中放榜時,新聞所報導的是有多少人可以入讀首三志願學校。如果這個入讀首三志願的比率越低,表示越多家長為子女選擇了競爭大或熱門的中學為首三志願,部份是因為他們已有直資或私校作後備,便即管「膽粗粗」的試試,可以入讀心儀中學的,便入讀,否則便會放棄官津而選擇直資私校;另一部份家長這樣選擇的原因是子女在兩個組別之間,例如所謂「第一組別尾」和「第二組別頭」,沒有後備的家長,也許便會選擇第二組別為首的中學,但是亦有家長想「博一博」,便選擇了第一組別的中學,如果子女真的是第一組別尾,他們被派位到第一組別中學的機會,是和頂尖第一組別頭的學生一樣的,也許最終派位不到這心儀中學,也希望在多個階段都有選擇這中學而叩得一個學位。
我曾接觸的家長,便包括了子女便是在第一組別和第二組別之間,最後真的是第二組別,因此失卻所有為首的幾間第一組別中學,派位結果便是十多志願的中學。徬徨之下四出找學校叩門,雖然最終也能找到一間較合意的中學,但放榜那幾天簡直是經歴了人間地獄,苦不堪言。
所以,除非子女能在學業上有好成績,又或家長不太介意子女入讀其他組別的中學,官津這條路是難行的,家長亦無選擇要幫助學生去改善學業成績。
關於這頁:網頁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文章來自:Herbert Shiu,刊登日期是:2012-07-18 ,轉載日期是:2012-08-19 。這網頁所載內容純屬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之立場,如發現有任何問題,請讓我們知道。
你可能想瀏覽:好文章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