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家長焦慮症》自序

坦白說,一本由社會學研究員於十年前所寫的小書(《誰說家長一定是好人》,2002 年 8 月),獲出版社邀請將書稿增訂再版,不見得是好事。原因很簡單:那一定是十年前(其實是十多年前)所討論和分析的社會現象、問題,至今尚未解決,甚至可能較之前更為嚴重,以致一些舊的想法、分析,至今還有一些參考作用。

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要為孩子安排上幼兒園,當時也不能說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不過假如拿來跟時下年輕家長所描述的情況相比,則肯定只是小事一樁而已。當年視為太過緊張的家長(例如申請三、四家幼兒園),今天恐怕會被認為未盡全力、有點不負責任。以前偶有聽聞有家長送小孩於上、下午上不同的幼稚園,會覺得不可思議;今時今日,聽到如此安排,不敢多講半句,以免得失朋友。十年易過,家長那種壓力和焦慮,有增無減。十至十五年前的所謂「怪獸家長」(當年還未有這個名詞),放到今天,統統變成好人。

不過,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令家長產生焦慮的社會環境因素基本上沒有甚麼改變,反之競爭愈演愈烈,壓力也就愈來愈大,家長就愈不敢將手放開,而且抓得一天比一天的緊。

十年前將一些雜文編輯成書,是因為看見當代父母的焦慮症正在蔓延。而諷刺的是,那段時間也正好是各種親子理念逐步普及的時期。當年輕家長針對如何照顧子女、啟發孩子、幫助他們全面發展、兩代如何相處等題目,四出尋找答案,希望可以取得良方之際,那份關心卻似乎未有發揮預期中的正面效果,反之是釋放出大量負能量,令家長和孩子都生活在巨大的壓力底下。所謂「誰說家長一定是好人」,乃我當時有感而發。十年易過,轉眼我家老大、老二已脫離中、小學生階段,前者畢業後進入職場,後者剛升上大學。他們參與本地中學會考之後,都分別到英國完成預科,然後在當地繼續升學。他倆到海外升學,各有不同原因。而他們也有考慮過回到香港升讀大學,但最後還是另有選擇。坦白說,這是我在他們還是小學生、初中生階段時,完全沒法預見的。必須承認,我從沒有想過,香港教育制度的生態環境,會在這樣短的時間之內,一變再變,甚至是面目全非。

而從旁觀看他們成長,給我機會了解年輕人所要面對的新環境。再看看在自己身邊的大學生,開始明白為甚麼他們不會再以舊日的那種想法去過校園生活。我當然無法完全從年輕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處境,但多作觀察,至少令我知道,舊日的經驗及其相關的假設基本上已不再適用於新環境了。

在初版與現在這個增訂新版出版之間,我有機會跟麥詠宜一起主持一個名為《宜樂無窮》的電台節目。節目的主題和有關的安排,基本上九成以上出自麥詠宜的腦袋,我只是偶然提出一些反建議,提議可從某角度來看問題。我們都不相信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和理論,同時也不覺得所謂專家之言,可視之為萬應靈藥,一服便奏效。在照顧子女的問題上,我們相信重點在於態度——方法因人而異,沒有一貫正確這回事;但論態度,則我們知道,某些態度是肯定失敗的。

本書的內容結構跟初版有明顯的不同。我保留了初版的一些文章,再加入了一批近年新寫的短文及特別為新版而寫的幾章。在內容上,新版更集中在教育的問題上,但仍舊對成長過程、年輕人的處境提出一些看法。新寫的文章部分內容曾於 FAM《樂活.家》及《東周刊》發表,特此說明。


關於這頁:網頁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文章來自:天窗出版社,刊登日期是:2013-06-10 ,轉載日期是:2015-03-13 。這網頁所載內容純屬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之立場,如發現有任何問題,請讓我們知道。

你可能想瀏覽好文章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