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學校‧永霸天下

香港人愛名牌,香港家長愛名校——這猶如是「阿媽係女人」、「食蕉要搣皮」等人盡皆知的道理。然而傳統名校供應有限,面對願意為子女教育不惜工本的家長,如此龐大的市場潛力,若教育機構們沒有好好準備迎接「商機」,這便等於小偷遇上粗心大意之徒仍沒有下手,是「對唔住老細」的表現。直資計劃的出現,便是打造新一批的名校階層,滿足一眾學生和家長「讀名校、出名門」的消費需求。

直資學校的由來

今時今日,直資學校在家長們心目中,已跟名校劃上等號。其中一個原因,是直資學校會較一般學校擁有豐厚得多的資源——他們除了如津貼學校一般,可獲得政府就每名學生平均成本計算出來的大筆資助外,更加可以向學生收取學費。部分直資學校如聖保羅男女中學,中學部每年學費是$52,000,而小學部更高達$60,000!比讀大學($42,100)還要貴得多!在這種容許學校「食兩家茶禮」,同時收取高昂學費和政府津貼之下,部分直資學校如何財雄勢大,自然不言而喻。擁有更豐富資源的直資學校,理論上更能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師資和設施,以壟斷尖子學生的市場,從而製造名校霸權。

可是在一九九一年直資教育計劃成立之時,原意並不是要打造一大堆豪華名校,反而是為一眾「愛國學校」而設。根據前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於去年二○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在《明報》的〈直資風波說短長〉一文中分享,直資計劃的背景和由來原來如下:

當局在一九七八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即使私立牟利中學,也獲當局「買位」(即按收生學位津貼經費)。我們愛國學校屢次向教育當局申請津貼,並願遵照津貼學校有關條例辦學,未被接受。後來退而求其次,要求「買位」,同樣被拒。在全港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以後,港英當局單獨拒絕資助教育香港納稅人子弟、讓他們同樣享有九年義務教育權利的愛國學校,只因政治原因,實在說不過去……中英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香港回歸的大局已定。被稱為「橋王」的當年教育署長李越挺,訂出這個「直接資助計劃」。也許就是因應當年香港終將回歸的政治局勢,也許是當年港英當局審時度勢,的確有對愛國學校「網開一面」的意圖。以前因後果來說,這個計劃的確是在與愛國學校互動後而設立的……

直資計劃不僅容許學校同時兼收學費和政府津貼,而且在收生和課程設計等方面,學校都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可說是百利而無一害。尤其是對一些傳統名校而言,因為本身她們已是萬人膜拜的學府,直資計劃不僅令學校的財力更上層樓,而且亦能夠令校方更自由地吸收市場上「精英中之精英學生」。

名校+直資=將貴族教育推向高峰

雖然不論中、小學,直資學校在香港有七十多間,但也不是每間直資學校也是收取天價學費——簡單來說,學校名氣與學費基本上是成正比。在直資計劃的推波助瀾下,要讀名校,不僅天資要聰穎,而且父母家底更要豐厚,令精英教育成為真正的貴族教育。

一直以來,即使在直資學校還未普及的日子,我們都認為讀名校者,大多是非富則貴。因為縱使名牌津校與普通津校都是收取一樣的學費,但要栽培子女有足夠的才藝以吸引名校垂青,本身的投資已不少。所以有錢人的子女較易進入名校,基本上已成為社會上默許的通則。至於傳統名校紛紛走上「直資」路,更將名校貴族化變得更為理所當然——即使撇除上述的聖保羅男女中學逾五萬元的天價學費,單看拔萃男書院和即將成為直資學校的協恩中學,學費亦索價三萬多,這還沒有計算書簿費和其他大量雜費。若不是「上等人」,在財政上又怎有本事做名校生?

或者,各直資名校們也會認為小弟的講法是「我錯晒」,因為制度上有關學校是需要設有獎學金或助學金,以資助經濟上有需要學生。當然,我深信在這措施下,任何一間直資名校,都會有一些清貧、但十分資優的學生。情形就像《長腿叔叔》的女主角茱迪——清貧的孤兒茱迪,因著有錢人長腿叔叔的幫助,可以在一所同學之間大多來自上流社會的學校讀書。一方面感受著貧富懸殊的差距,一方面卻藉此砥礪心志,最終學成畢業。這種童話化的願景,正是那些名校認為直資不會影響貧窮少年入讀名校機會的理據……

不過,諸位香港人都知道,童話世界有別於現實,如果你認為所有資優但貧窮的學生都可以成為茱迪的話,套用一句網民常用語:「你認真就輸了……」


關於這頁:網頁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文章來自:古永信,刊登日期是:2011-10-08 ,轉載日期是:2012-09-17 。這網頁所載內容純屬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之立場,如發現有任何問題,請讓我們知道。

你可能想瀏覽好文章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