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中學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Baptist Lui Ming Choi Secondary School
辦學宗旨:以輔導、學業、活動及福音「四足鼎立」作總方向,達致「全人教育」。透過資訊科技的學習與運用,閱讀習慣的培養,讓學生能建立自我終身學習的能力。
搜尋關鍵字:沙田呂明才中學
學校位置:沙田區 › 新界沙田瀝源邨。學校地圖。
學校類別
資助、男女校、基督教;位於沙田區
創校歷史
1978 年創立,辦學團體:香港浸信會聯會
校訓:明道致知 Understanding God's teachings to become wise and intellectual.。學校校徽。
教學情況
教學人員總數 73 人;中一有 5 班。
其中 65 人是核准編制內。中一至中六的班數分別是: 5, 5, 5, 5, 5, 5。(註:以下班級結構是指可開班數目。有些學校會將原本班數增加,但學生人數不變。)
學年 | 教學人員人數 | 班級結構 | |||||||
---|---|---|---|---|---|---|---|---|---|
全校教師 | 核准編制 | 總數 |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
2015 | 69 | 57 | 30 | 5 | 5 | 5 | 5 | 5 | 5 |
2016 | 69 | 60 | 30 | 5 | 5 | 5 | 5 | 5 | 5 |
2017 | 69 | 63 | 30 | 5 | 5 | 5 | 5 | 5 | 5 |
2018 | 70 | 64 | 30 | 5 | 5 | 5 | 5 | 5 | 5 |
2019 | 70 | 65 | 30 | 5 | 5 | 5 | 5 | 5 | 5 |
2020 | 73 | 65 | 30 | 5 | 5 | 5 | 5 | 5 | 5 |
學年 | 總數 |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
2015 | 30 | 5 | 5 | 5 | 5 | 5 | 5 |
2016 | 30 | 5 | 5 | 5 | 5 | 5 | 5 |
2017 | 30 | 5 | 5 | 5 | 5 | 5 | 5 |
2018 | 30 | 5 | 5 | 5 | 5 | 5 | 5 |
2019 | 30 | 5 | 5 | 5 | 5 | 5 | 5 |
2020 | 30 | 5 | 5 | 5 | 5 | 5 | 5 |
規模比較
全校開 30 班,教師 73 人,班師比例約 2.43
教學語言
學校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
以下是初中(中一至中三)及高中(中四至中六)開設的科目。粉色底代表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初中的科目包括:中國歷史、中國語文、公民教育、宗教教育、普通話、體育、世界歷史、化學、地理、家政、戲劇教育、數學、普通電腦、物理、生物、科學、英國語文、視覺藝術、設計與科技、音樂。
高中的科目包括:中國語文、中國文學、中國歷史、通識教育、視覺藝術、體育、宗教教育、英國語文、數學、數學延伸單元、物理、化學、生物、世界歷史、地理、資訊及通訊科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經濟。
更多資訊:大考網站:學校的 Banding 估計及高中教學語言詳情 ※ Band 1B–1A ※
中一收生
學校要按照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收生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沙田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黃大仙區;根據坊間流傳的資訊,有人估計幾乎全部學生來自 BAND 1 的小六畢業生。收生詳情請看:學位分配辦法 、自行分配學位 、中學統一派位。
以下是 2020 年度升中派位時各階段的學額分佈。最新資料:2020 升中派位學額分佈。
中一學位 | 自行分配 | 重讀生位 | 統一甲部 | 統一乙部 | 乙部地區 | 非保留位 | 聯繫學位 |
---|---|---|---|---|---|---|---|
165 | 50 | 10 | 8 | 97 | 沙田區 | 69 | 26 |
黃大仙區 | 2 | 0 |
中一學位 | 自行分配 | 重讀生位 | 統一甲部 |
---|---|---|---|
165 | 50 | 10 | 8 |
統一乙部 | 乙部地區 | 非保留位 | 聯繫學位 |
---|---|---|---|
97 | 沙田區 | 69 | 26 |
黃大仙區 | 2 | 0 |
聯絡資料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Baptist Lui Ming Choi Secondary School
地址: 新界沙田瀝源邨。學校地圖 ⛳
電話: 26922161 傳真:26915406
電郵: info@blmcss.edu.hk
網址: http://www.blmcss.edu.hk
校長:溫家傑先生
校監/校管會主席:張志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