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香港融合教育(上)

受資助學校透明度低

香港政府自 2000 年起,便已開始針對中小學推行「融合教育計劃」,雖然計劃推行至今已達 16 年之久,然而真正了解這方面資訊息的家長卻不多。箇中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學校會擔憂學校錄取「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消息一旦讓家長們知曉之後,會對收生帶來負面影響,故此就算擁有政府的「融合教育津貼」也不會刻意宣傳;甚至當家長主動致電查詢時,也會採取迂迴、低調的方式回應,其實這樣不但影響了「融合教育計劃」的原意,也使不少家長感到選校困難,造成錯配學校,使孩子小學階段的學習困難無法獲得適切幫助,從而影響學習和潛能發揮。

何為「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就是讓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下簡稱 SEN)的學童在一般主流中、小學就讀,而「融合教育計劃」就是政府會向收錄較多 SEN 學童的學校(不包括幼稚園)提供特別撥款,為這些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援及輔導,也藉此鼓勵更多學校有教無類,使 SEN 學童也能接受正常的學習訓練。

教育局對病理性「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定義,包括以下九大類:

  1.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ADHD)
  2. 一般智能自閉症(亞氏保加症)(請參考「亞氏保加症」上篇下篇
  3. 特殊學習困難
  4. 情緒行為問題
  5. 溝通障礙
  6. 聽覺障礙
  7. 視覺障礙
  8. 肢體殘疾
  9. 輕度智障

不過就實際情況來說,一般能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學生,多屬病情較輕、智力低下和肢體障礙程度並不嚴重的一類。

此外還需留意的是,「融合教育計劃」的資助對象,除了病理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同時也包括家庭經濟有困難的一類,這可能會使家長在針對自己孩子病情選校時,失去了明確配對的目標。也就是說,假如小朋友患有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或學習障礙,就算得知某校參加了「融合教育計劃」,也有可能只是經濟困難的學童佔大多數,結果小朋友入讀之後,仍然未能針對病情在學習上得到最恰當的協助,造成選校錯誤。

政府津貼資源

具政府 2014 至 2015 學年的數據統計,全港約有三萬六千多名 SEN 學童分別就讀於八百多間主流學校。政府更在上一個年度,推出為期三年的「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s)試驗計劃」,並向收錄較多 SEN 及經濟有需要學童的學校,提供約2.2億港元的撥款,預算每年中學可獲57萬、小學可獲49萬的津貼撥款,並提供數百萬元「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職位的行政開支,還會邀請 100 間至少錄取 50 名 SEN 及經濟有需要學童的學校參加,這樣的學校會增加一名專責統籌校內有關 SEN 事宜的老師,目的在於加強融合教育的效能。得到資助的學校,也會為校内其他老師提供更多有關特殊教育的培訓課程,幫助所有老師在授課時能更容易處理 SEN 學童的問題。

此外,所有公營中、小學均可得到教育心理學家的支援。有關支援服務除了由教統局內一組教育心理學家提供外,也會透過外判服務及「學校支援計劃」給予學校相關協助。教育心理學家會為在學習、心理、社交適應等方面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心理評估,還會為校方及家長提供諮詢服務。學校還可利用「融合教育」的津貼,自行聘請言語治療師或外購校本言語治療服務。(若家長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參考政府《融合教育指引》中的詳細内容。)

融合教育

學校避忌有原因

由於部分學校為了顧及校譽,避免影響正常收生,故此不會特別標榜校方取錄 SEN 學童,大都低調處理「融合教育計劃」,校方回答家長查詢的方式也都傾向有所避忌,甚至會「故意强調」收生標準——以成績作爲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校方的處理手法,再加上不少 SEN 學童的家長未必懂得提出針對性問題,導致「融合教育計劃」的透明度普遍不高。

那麽,爲何政府不提供「融合教育計劃」學校名單,直接在《小學概覽》中增設是否參與「融合教育計劃」一欄,不就十分方便家長參考了嗎?有些「高明的家長」想到繞過學校,直接致電教育局,以爲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想不到局方亦會以學校私隱為由,拒絕透露哪些學校正接受「融合教育計劃」資助,查詢終歸還是不得要領。

筆者在早前搜集資料時,確曾看過一些教育網站刊登過「融合學校名單」,雖然學校數量不多,但對家長而言也不失為重要的參考資料。可是如今再次尋找,資料卻已被移除。其實這個結果並不讓人意外,大家試想想,在網絡無所不在的今天,資訊交流之迅速超乎估量,「融合學校名單」會給學校帶來怎麽樣的壓力,來自各校家教會内家長的力量更是暗湧,在人人追求成績、爭入名校的社會風氣下,「有教無類」談何容易?説到底,歧視 SEN 學童的心態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既然事已至此,SEN 學童家長如何自求多福才是重點。下篇我們會討論一下,辨識設有「融合教育」學校的可行實際策略。

繼續閱讀透視香港融合教育(中篇):選校錯配問題大。透視香港融合教育(下篇):選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