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
稱職父母須知的事
沒有人天生就能成為稱職父母,跟其他事物一樣,也需要學習。小朋友在三歲前處於「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階段,對萬事萬物充滿無窮好奇,渴求學習任何不懂的事情,所有行為皆基於學習動機,此時的他們就如同海綿吸收水分那樣渴求新知。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者,在他們人生最初幾年裡所做的點點滴滴,會成為日後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基礎。
把握黃金啟蒙期
怎樣的啟蒙教育對小朋友才最為有利呢?六歲前是小朋友的學習敏感期,此時他們對人和事都有著不滅的熱情,希望將身邊環境中所有的資訊吸收為自己的認知,從而建構自我。
人的一生中,大腦在六歲前最為活躍,小朋友以靈敏的五官(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皮膚)作為「吸收器」,將大量資訊傳入大腦;其中皮膚將發揮最大功能,因為皮膚是人體中面積最大的器官,皮膚的觸覺是幼兒感受事物的主要途徑之一。所謂「聰明」就是耳聰目明——五官敏銳,幼兒透過五官獲得各種認知,繼而不斷建立腦細胞連線,人類腦部連線的多寡,大部分都在0至6歲完成,這段時期是腦部發育和開啟智慧的重要時刻。
人生的各種體驗都有助增加腦細胞連線,小朋友熱愛善用觸覺學習,喜歡透過實際操作和體驗來獲得認知,家長必須了解這些需要,才能極力配合他們的學習本能。親子相處時,除了多與他們交談,刺激語言學習之外,讓他們了解現實生活的全貌,也有助增加腦細胞連線。父母若能在幼兒啟智的關鍵時刻給予正確幫助,將對他們的成長起著積極正面的作用。鼓勵他們「動手」學習,增強皮膚的觸覺記憶,可說是開啟幼兒智慧之門的秘密鑰匙。
準備好家庭教室
很多父母或許都會忽略,其實溫暖而熟悉的家才是幼兒最重要的學習場地。可有想過,與其把他們送到興趣班調敎,不如準備一個恰當的家庭環境,讓小朋友能隨心所欲地自主學習。
舉例來說,不少家長基於安全和清潔理由,視廚房為嬰幼兒禁區,這個觀念其實並不完全正確。對小朋友而言,廚房裡的每一件東西都是與真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好敎具,這些事物能為他們傳遞重要的訊息——人類生活的基本工具,家長不應阻止孩子進入廚房,只要盡可能避免發生危險的可能性,然後陪同他們一起探索,邀請他們共同參與力所能及的事。過程中隨時予以協助,並細心解釋大人們平時在廚房都會做些甚麼,如洗米煮飯、燒菜洗碗等等。小朋友愛往廚房跑的最主要原因是出於好奇,想知道大人到底在裡面忙些甚麼,一旦了解真實情況,並明白爐火、開水會令自己受傷,他們便不會趁大人不留神時溜進去自己探祕了。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現實,一輩子都生活在完全受到保護的環境內。在幼兒階段,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學術知識,而是一些眼睛看不見的基本生存技能——專注力、秩序感、協調性、獨立自理能力等,這些都是小朋友的基本技能,擁有了這些能力,才有追求更多知識的本錢,這些不是提早灌輸學術知識就能達成目標的。建立生活技能和培養求知興趣,家庭環境肯定比興趣班更適合。家長正確的做法不是限制小朋友在家裡的活動範圍,而是要精心準備家居環境,配合小朋友在有秩序的學習環境中自由選擇感興趣的東西。
學習選擇好教具
許多成年人也沒有意識到挑選兒童玩具包含了極大的學問。許多父母常會以主觀的想法來判斷孩子的需要,沒有細心了解兒童成長的內在需求。小朋友真正需要的不是昂貴精美的「產品」,而是簡樸卻具啟發性的玩具(敎具),透過玩具能真正有所收穫。優質的玩具往往也是出色的教具,小朋友會主動反覆操作,而不會三分鐘熱度過後便置之高閣。好的教具能令小朋友成為自己的引導者,不需依靠他人,透過操作玩具的過程便可自我修正錯誤、獲得經驗和技能,過程中也能養成主動自發學習的好習慣。
由於幼兒理解語言的能力有限,實際體驗及見聞也不多,故此書本上的文字描述對他們而言往往流於抽象,未能具體掌握,所以他們看書(實際上只是看圖畫)的專注時間無法維持很久。對幼兒來說,實際操作的過程(行為)比閱讀更為有趣及重要,動作有助記憶,肌肉運動能強化認知、學習和思想,因此在解說時配合適當的肢體語言能幫助幼兒理解。當然,這裡並非否定閱讀對幼兒的重要性,良好的閱讀習慣受益終身,也必須從小培養,只是在未能掌握文字以前,幼兒更適合以實物學習為主、語言文字為輔。
稱職的父母不以自己的喜好和主觀塑造孩子,而是退後一步凡事以他們的需要為依歸,不隨便挑選玩具敷衍打發他們,去除偏見觀察和了解他們,視他們為獨立個體尊重其意願,並相信小朋友會發展出對自己有益的行為,且隨時回應他們的需要或詢問,幫助他們了解感到好奇的事物……這樣才能培養出小朋友主動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