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興趣班幼兒不會悶

香港家長為小朋友安排興趣學習班蔚然成風,不少幾個月大的嬰兒便開始上課了。然而,在選擇興趣班之前,可有深思過其作用及目的,到底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興趣,還是真的能提升智能或增強學習能力?

家庭遊戲信手拈來

不少新手家長在家陪伴幼兒時,總是不知道該與孩子玩些甚麼好?於是開始反覆思量,是不是該讓小朋友參加興趣班?

事實上,只要家長願意用心揣摸小朋友的真正需要,明白了「生活就是學習」這個不變定律,所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三歲以下幼兒興趣班裡的遊戲活動,大多都可以在家中進行。

可與小朋友日常在家一起進行的親子活動,更是不勝枚舉:剛起床,自己扣扣子、穿襪子、擰毛巾洗臉等,學習自理;早餐可以讓他們切麵包、剝雞蛋,用不同容器倒飲品到大小不一的杯子裡;早餐後可以去公園跑跑,或留在家裡串珠子、舀豆子或米、練習走直線、配合音樂唱歌跳舞等皆無不可;過了午餐和午睡,起床後講講故事、玩躲迷藏,再去遊樂場跟不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下午時分不少幼兒都會在那裡嬉戲,是建立社交能力的好機會;回家後與媽媽一起洗菜洗米、數數碗碟……星期六日則可去沙灘、郊外或探訪親友。

以上只是信手拈來的一小部分例子,花點心思,又怎會無聊呢?只怕媽媽和寶寶的日子會充實得喘不過氣來吧?

四歲前偏愛獨處

許多家長帶小朋友去興趣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供社交生活,然而,四歲前孩子的特性是「非常自我」。四歲前他們「自我」的表現會特別顯著,就算身處群體之中,大多仍會選擇獨自玩耍。況且,社交生活也不只侷限在興趣班裡,公眾遊樂場、邀請親友到家裡做客,或去探訪朋友,都是不同的社交機會,這樣一來,又何須參加興趣班呢?既省錢又少掉了舟車勞頓的麻煩。

反倒是家長教育才更值得關注。家長透過學習正確的育兒觀念,洞悉了照顧小朋友的正確知識,令親子同時受惠豈不是更有意義嗎?媽媽不懂幼教知識,付錢去學無可厚非,但孩子的社交也要透過興趣班來建立,就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啟蒙教育是媽媽的責任,也能提供最好的照顧,因此幼兒階段的各方面學習,還是不要假手於人得好。試問世上還有比媽媽教導自己孩子更為用心的老師嗎?如果有,那麼麻煩你馬上來告訴在下!對小朋友而言,無私的母愛是最好的啟蒙,間接的教育怎麼都遠不及媽媽直接付出的心力。花錢請人替代的教育,無論如何都不該是首選。

興趣學習該不該?

那麼小朋友不該去興趣班學習音樂或游泳嗎?老是呆在家裡可能會悶壞吧?這個問題是否許多媽媽都曾問過自己?其實這還是回到了上文的老問題,媽媽不知道要跟小朋友在家玩些甚麼。只要有心思,怎怕沒有新玩意,怎麼又會悶壞呢?

認為小朋友會「悶」,往往只是成年人的主觀感受,其實「生活就是學習」,生活裡的所有細節對幼兒而言,都是吸引著他們去了解的新奇事物,因為他們需要學習生存技能。作為家長應該針對需求幫助他們,而不是安排過多的興趣班,或是不斷播放電子教材催谷英語能力。

可能有人會想,不看電視或平板電腦,播放 CD 音樂應該沒問題了吧?培養幼兒的音樂興趣,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不過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播放 CD 音樂也不是上乘的做法,學習音樂最直接的方式是拿起真實樂器利用五官學習。年紀太小未到學習樂器的階段,可以先透過觸摸、感受在心靈埋下熱愛的種子。不妨常聽演奏會,讓他們明白音樂源自樂器,而不是音響裡播放出來的聲音,演奏者的肢體動作也能幫助小朋友了解樂器彈奏發聲的相互關係;單憑播放音樂碟,幼兒也很難分辨獨奏和合奏的差異,透過演奏會裡眾多樂手的演奏,他們很容易就明白交響樂原來是由眾多樂器組合起來共同發出的聲音。

家長莫成興趣殺手

再以游泳為例,很多媽媽都主張讓小朋友及早學游泳,一來強身健體,二來一技傍身。不過,原來游泳是每個嬰兒都懂的事,如果能把握學習時機,根本不用學。初生三個月的嬰兒,仍然擁有人類在子宮裡懂得游泳的本能。可是,為甚麼我們長大了反而失去了這項本能呢?因為父母沒有給嬰兒機會保留住游泳的記憶。

中國父母很少會帶三個月以下的嬰兒去游泳,包括以前不懂幼兒教育的筆者,兒子也是上了小學才去學游泳。正因為新生父母們不懂幼兒教育,錯過了讓小朋友學習、練習游泳的最佳時機,結果要到後來惡補,但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好比筆者直到上了大學才學會游泳,如果父母幼時常常提供玩水機會,恐怕學習成效不會這麼不堪吧?

每個孩子都是從水(羊水)裡出來的,子宮裡被羊水包圍的感覺是嬰兒熟悉且喜愛的,所以孩子們都喜歡接觸水,一玩水便感到開心,而且玩多久都不厭。水是能帶給人類快樂的元素,具有平伏情緒的作用。媽媽們不是也愛去做SPA(水療按摩)嗎?也是出於同樣道理啊!所以家長應該從小便提供幼兒玩水的機會,而不是到長大了才逼迫他們去學游泳。

《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有一段寫到:「很多父母先入為主地希望孩子成為他們想像中的人才,過早地為孩子選定專業方向,憑自己的喜好培養孩子,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某些父母由於自己喜愛藝術就逼著孩子去學習繪畫、音樂,根本不顧孩子的感受,也不會用有效而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這樣的做法只能令孩子反感,還可能抹殺孩子本身的愛好。每當看見那些被父母逼迫坐到鋼琴前的孩子,我就感到心痛。我認為,那些孩子根本就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受折磨。從小就在痛苦之中學習,他們怎麼能夠熱愛學習呢?在父母的皮鞭下塗抹顏色的孩子可能成為畫家嗎?」

作者對培育小朋友興趣方面的觀點非常獨到,是站在孩子角度去省思問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