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能力從小訓練

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學術知識以外,也不容忽視的課題。人緣好的孩童性格也相對較爲開朗,更懂得紓解情緒壓力。透過人際交往,小朋友能夠學會尊重別人和保護自己,對日後人際關係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爲懂得關心別人、考慮他人立場的人,較易獲得友誼。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說話和聆聽技巧都是重要元素,其中留心和耐心傾聽別人的話尤其重要。家長以身作則,便能讓孩子從小在身教中感受獲得友誼的方法,如主動向別人打招呼、微笑,善待身邊的人,永遠「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2歲前:社交懵懂期

在初生階段,嬰幼兒的動物性較強,對他們而言,來到這個世界與在母體裡的分別,只是除了自己以外還有他人的存在。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假若大人不特意刺激他們的感官,甚至很少玩耍,除了吃和睡不會太在意人際溝通——因別人笑而笑,因別人大聲講話而哭,都還不屬於社交行為,哭笑只能算是人際關係互動的一種行為,對他人給予的刺激作出反應而已。社交意欲低是這個階段最明顯的特色,嬰幼兒大多不願接受社交行為,好比拒絕讓陌生擁抱等。

父母在這個階段,應該著重言語交流,再加上親切的肢體接觸和笑容,鼓勵小朋友多動、多笑、多活動,為他日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礎。不妨多玩躲迷藏、唱兒歌及看窗外之類的小遊戲。半歲後嬰兒開始懂得認人,跟他們玩躲迷藏、學動物叫,能刺激他們的感官,對一歲以下的孩子,父母可以用毛巾遮住自己的臉,然後拿開,同時可模仿動物的叫聲,吸引他們注意;唱兒歌則可刺激聽覺,增進親子關係,白天小朋友睡醒後跟他唱些歡快的歌,晚上臨睡前可以挑選清柔的催眠曲;至於望窗外,可令孩子就算足不出戶,也能多多了解除了自我與家人外,這個世界還有許多其他人的存在。

2-4歲:害羞被動期

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已經能夠大致理解成人的話語意義,但性格仍然偏向自我、衝動,最明顯的行為是不願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加上言語表達力不足、自制力不夠,所以容易與其他小朋友搶玩具,卻又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甚至在紛爭無法擺平的狀況下出手推人或打人,這種情況年紀越小越明顯。至於社交意欲,三四歲會比兩歲的小朋友高,他們雖不會主動向人表達社交衝動,但是會凝望著同齡小朋友,社交意欲雖被動,但比嬰幼兒期已經進步不少。家長此時不妨多爲小朋友提供社交機會,例如:到遊樂場玩耍,讓他們認識新朋友,邀請鄰居、同學,甚至親友同齡的孩子到家裡做客,讓他們習慣跟朋友相處,逐漸減少陌生人或環境會帶來的不安,多多與人相處是磨練社交技巧的不二法門。再加上父母的適度鼓勵,不但會令小朋友勇於交友,漸漸也能學會大方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東西的禮讓精神。

當父母提供更多社交機會給孩子的同時,面對小朋友們玩耍時發生衝突,應該細心教導,解釋向別人借玩具前要先詢問別人的意願,別人不願借時可以主動表示不會弄壞對方的玩具,一定小心愛護等等,以緩和氣氛;並要建立小朋友守規矩的概念,不能一不如意就用粗暴行爲達到目地;還應大方與人分享玩具,或是與別的小朋友互相交換玩具輪流玩。以上都是鼓勵孩子成功掌握社交技巧的方法。不過家長應該留意,這個年紀的孩子自制能力始終有限,不能嚴苛的要求他們對你教的事情遵從無誤,因為他們就算明白大人的教導,但卻沒有足夠自制力去自我控制,完全達到成人的要求。當他們做得不好時,我們還是應該要用包容的態度來看待。

社交能力從小訓練

4歲後:大膽熱絡期

社交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增加,小朋友們不再像以前那麼膽小害羞,社交意欲十分強烈。由於語言能力和自制能力的增強,他們開始熱衷參加群體活動,願意與同齡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或者交流開心體驗。當然,個別性格也會影響社交表現,比如外向的孩子會主動找別人說話、分享玩具,或表現出霸道行為;而內向的孩子可能在社交表現上,仍然傾向稍稍被動。不妨多安排一些有同齡孩子的聚會或集體遊戲,從而學會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和合作,這樣不但能讓他們體會友誼帶來的樂趣,還能提升建立人際關係的技巧,對日後的人格發展大有幫助。此外,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也是鍛鍊孩子社交技巧的好方法,比如購物時讓小朋友來付款,過程中萬一遇到困難,家長可從旁指點,並肯定其勇敢嘗試的精神可嘉,讓他們與陌生人溝通時更加信心百倍。

當社交經驗日漸豐富,社交挫折肯定也會增多,父母在孩子面對挫敗時,不宜表現得過於緊張,越是內向的孩子,越應讓他們適當迎戰挫折,這樣才能從失敗經驗中汲取更多社交技巧。當孩子表現出霸道行為時則要適時制止,並馬上指出錯處,否則時間一過,事情淡化後便無法收到預期效果,他們會對遲來的管教感到莫名其妙。若孩子間沒有出現打架的情形,家長可以不用馬上介入,不妨先任由小朋友們試試自行解決,切忌事事為他們擋駕,否則只會妨礙孩童社交能力的正常發展,長此下去只會令小朋友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顯得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