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孩子學問多

隨著家長教育日益受到新一代父母的重視,大多家長都開始明白正面鼓勵才是幫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催化劑,打罵孩子是負面的教養方法。其實,喜歡被稱讚是人類的共性,沒有人不喜歡被肯定、被認同、被尊重,成人與幼兒的差異,只在於小朋友受到褒獎時樂不可支的心態總是讓人一眼便看穿罷了。

為何渴望獲得認同

人類的幼兒期與其他動物相比,過程相對漫長得多,完全依賴照顧者的時間長達一年多,就算學會走路和講話之後,許多事情仍然需要父母或照顧者的協助和提點,直到五六歲才算初步懂得自我照顧,幾乎歷時整個幼稚園階段。按照幼兒早期的發展進度來看,他們獨立自理的能力甚至遠不及那些出生後幾小時便能站立奔跑的動物,當然這種比較沒有將腦部的迅速發育計算在內。

正因為幼兒依賴照顧者的程度高,導致他們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度相對較低,若剛好父母是事事照顧周全的家長,那麼小朋友實現和展現能力的機會也就大大減少,這不但剝奪了他們的歷練機會,也減低了自我價值的認同度,同時促使他們更渴望獲得他人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給予肯定。自信度愈低的小朋友,渴望被認同的心理也會愈強烈,一旦基於某些事情的成功,而得到成人的讚美時,也會顯得格外高興及滿足。所以,家長們若不放手給予孩子更多的實踐機會、多做力所能及的事,那麼稱讚的機會又能從何而來呢?總不能平白無故地胡亂誇獎吧,誇大其辭的讚美會帶來許多不良後果。

缺乏自信的小朋友特別看重他人的誇讚,這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如若家長發現這類端倪,應該特別留意,務必尋找問題的根源。無論是缺乏自信還是安全感,一般來講,都是基於小朋友們內心對某些事情或自我能力存在自卑或不安,這會無形中影響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所以每當獲得他人的讚許,都會有助他們尋回自信心,因此與其說這類小朋友喜歡獲得他人讚美,倒不如解讀為他們透過稱讚修補自卑、重建自信。

讚美不當副作用多

褒揚是有效激勵孩子進步的方法,可是有些家長可能也會對此感到困惑,不明白為何自己的誇讚在小朋友身上無法達到預期的正面效果,甚至好的行為反倒因讚美而變差了?這種情況問題大多出在讚許運用不當,恰如其分的褒獎才是真正善用讚美,方能達到激勵效果;不當的運用讚美不但無效,結果還可能適得其反。

有的父母在孩子每做一件事,或每答對一個問題後,就會用空泛的言語來鼓勵一番,譬如真乖、真棒、真聰明、真了不起……這些不著邊際的誇獎,沒有明確針對實質行為,導致小朋友不明白被誇獎的理由,以為只是因為自己聰明,而不是特定的某一行為表現得好。例如:很快完成功課,應該讚許他們做事夠專注、時間觀念很強,而不是單純誇獎他們很棒;又如:小朋友主動幫忙分擔家務,不應拚命地說他們乖巧,而是應該肯定他們關心家庭、願意分擔的精神很可貴。

激勵小朋友的最佳辦法,不是誇獎他們聰明,而是讚美和鼓勵他們因為努力而使自己有了進步。家長這種稱讚習慣若運用在成績表現上,經常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往往會把分數看成是因為自己聰明所得,也可能將分數高低看得比甚麼都重要,一旦遭遇挫折容易灰心,心態輸不起,可能不願意選擇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而常被誇獎努力和刻苦的孩子,則會更願意付出努力,作更多嘗試,挑戰困難。

讚美孩子學問多

過繁物質化皆不宜

有的家長在稱讚小朋友時,沒有深思熟慮便隨意比較:「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等等,這種做法不可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不比較別人的長處,只比別人短處的情況下,可能會使小朋友變得盲目自信,形成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瞧不起人的心態;情形相反,則又會打擊自信,且對日後做人處事的態度影響深遠。此外,過於頻繁的讚美,會讓小朋友失去新鮮感,使鼓勵失效,還可能出現「不稱讚就不做」的錯誤意識。毫無節制的讚美,同時也是滋生虛榮、自負、驕傲心理的溫牀,令讚美失效。

一般情況下,僅針對小朋友的良好行為,作口頭表肯定已經足夠,原則是:誇獎實在、不作比較,切忌誇大,更不宜常以物質替代口頭鼓勵。當然,如果孩子的表現真的特別好時,偶爾給予一點特別獎勵是無妨的,但物質獎勵不宜過多,否則當讚美成為滿足物慾的手段,那麼不但激勵的意義變得蕩然無存,還會引發另一些教養問題。

在幼兒階段,由於一些基本能力尚未掌握,在依賴大人成長的過程中,失敗的體驗將轉化為成長的基石,好比說:跌倒了自己爬起來,不小心摔破碗碟,弄倒推疊好的積木等等……雖然遭遇了挫敗,但這些卻成為建構自信的寶貴經歷,是幼童們身心健康成長的必然歷程。如果家長懂得把握機會,一旦小朋友透過努力展現了成果,適時給予正面的嘉許,那麼這些稱讚將成為激勵小朋友不斷上進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