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
管教失效有理由
對於教養問題,可謂家家有本難諗的經,小朋友不聽勸戒、做事拖拉、丟三忘四、駁嘴哭鬧……凡此種種,總會有幾項讓家長感到煩心,幾乎無一例外。這是他們存心要跟家長過不去嗎?為甚麽家長的耳提面命他們就是拒絕接收呢?每每父母三催四請才勉強爲之,情況持續得不到改善,於是家長開始漸漸失去耐性,忍不住吼叫起來,結果自然是小朋友沒管教好之餘,更犧牲了親子和睦。管教失效的原因,除了提點得太多,造成「彈性疲乏」之外,有沒有甚麼是大家熟視無睹,反而被忽略掉的呢?
語氣傷害很驚人
臺灣遠傳電信拍攝過一系列的感人廣告「好好說」,其中「谷底篇」(按此連結觀看影片)針對家長平日與兒女的説話態度進行了探討,內容是透過拍攝全家福的活動,安排一位媽媽故意遲到,然後讓她的女兒打電話詢問她身在何處,這位媽媽故意用不耐煩的語氣接聽電話:「我快要到了啦,你再等一下可以嗎?」「不要一直打電話來,你很煩呢!」這類言辭也確切地發生在她們的親子互動和相處中。結果,女兒在電話的另一端,竟然頓時捂住眼睛、扁了扁嘴、潸然淚下,委屈至極。個案中的媽媽對女兒的情緒反應也大吃一驚,顯然她沒有料到,自己無意情急之下的措辭,傷害性竟然是如此之大。
這樣的情形是不是似曾相識,也發生過在你我的身上?我們可能因爲正在忙碌、正在塞車、正在做家務……恰巧小朋友此時「不識時務」地打擾了我們,當下心中想的也許是:「趕快處理完手頭上的事情,便可以好好陪伴你們」,然而表達出來予人的實際感受卻是——厭煩、惱怒、責駡,傳遞出的統統都是負面訊息。小朋友們完全無法理解家長情切的理由,唯一的感受可能只有委屈而已,還會誤會自己在父母心中一點也不重要;而我們,除了不經思考地發洩了當下的情緒,並沒有獲得甚麼,這種局面絕對是兩敗俱傷。
換轉思考角度,如果有人經常以不耐煩,甚至無禮的方式跟我們講話,我們還願意理會對方嗎?一定會對這種人敬而遠之。小朋友礙於無法獨立生活,必須依附家長,所以迫於無奈他們不能完全不理家長,可是長此以往,抗拒情緒卻是無可避免的,結果便延伸出「敷衍」父母的行爲——你有你説、我有我做,家長指令完全失效。不難想像,將來有一天等他們翅膀硬了,積怨在心中的不滿會使親子關係走向怎樣的局面。
教養法則因時而易
不少家長或許會感嘆,我們小時候的讀書壓力也不小,整體社會經濟困難,父母們都忙於工作,甚至還沒有傭人幫忙照顧,我們還不都好好地活了過來?這樣的想法確實沒錯,但是大家也許會忽略了一點,就是我們和新生代生存的大環境相去甚遠,現在社會的形態和經濟環境不同從前,客觀的生活條件和日常習慣都發生了巨變,加上資訊傳遞無所不在,互聯網帶給孩童們的種種影響,他們聽到的、看到的、接受到的訊息,基本上可説難以控制和估量。針對這些問題,家長的心力應該聚焦在如何協助孩子建立起保護身心的堡壘,掌握在這個時代生存的本領,而不是指責他們的生命弱不禁風。
時代在變,許多事情其實也在我們不知不覺中異於從前,就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爲例,現今的聯絡方法比以前肯定要方便得多,然而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就真的就更近了嗎?可能我們以前會「煲電話粥」,現在卻以短訊替代;以前生日約出來見面聚一聚,如今在facebook留言恭賀就算了。還有,家長敢說自己回家後的親子時間會比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多嗎?如果自問也是低頭族,則是時候洗心革面、尋求改變了,否則我們便沒有資格批評新生代,因爲我們正站在他們的世界之外。時代一如光速般轉變,管教孩子的方法自然也得追隨著時代的洪流而奔走,不然我們會與孩子的世界漸行漸遠,永遠沒有交集。
以平等替代權威
我們應從哪裏開始改變?首先要戒除權威式的家長口吻,以平等的視角去思考問題、洞察事物,抛棄「你再這樣,我就要……」「別亂發脾氣,不然便……」「你沒看見我正在忙嗎?」這類警告威嚇及命令式的語氣,會讓人感到不悅和產生壓力;如果是攻擊性用語,「你真笨,應該要……」更會造成小朋友情緒混淆,使發展感知的過程受挫。孩童也有喜樂哀怒,一旦哭鬧便喝斥或處罰,若不深究事情的來龍去脈,便阻截他們的情緒宣泄,便可能造成否定自我情感,誤以為發洩情緒會失去父母的愛、遭受處罰,漸漸變得缺乏自信之餘,也不懂得在群體中體諒別人,長久而言其實是埋下了他日叛逆的種子。
對於年紀較小的幼童,家長給予指令時須盡量清晰明確,不妨以肢體語言輔助說明,從而強化指令的成效。小朋友哭鬧,有時並非故意作對,而是單純的情緒發洩,大多時候只要抱抱他們,用愛代替命令,問題已經迎刃而解。一般情形下,小朋友的情緒復原能力都很好,他們只是需要大人明白自己的感受,確認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仍然疼愛自己,就會感到心滿意足。
管教要有同理心
中國家長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對於孩子的愛大多只是放在心上,不像西方父母會把「愛你」和讚美掛在口邊,與孩子溝通時更多的是嚴厲批評,雖説用心良苦爲免稱讚導致小朋友驕傲,但這樣會不會也令他們自感一無是處呢?至於談話內容,也是三句不離學習,雖然社會競爭劇烈,家長擔心小朋友將來不夠競爭力無可厚非,可是忽略小朋友情緒心理的健康發展,後果可以非常嚴重,況且人生的出路除了讀好書就別無他徑了嗎?只要學業名列前茅,賠上任何代價都在所不惜嗎?
西方式的讚美,其用意在於肯定小朋友的價值,中國老祖宗的古話不是説「天生我才必有用」嗎?深意不也就是在肯定每一個人的存在價值,當一個人找到自己的長處,專注去做好一件事,無論那是甚麽,在特定的領域裏必有所成,「行行出狀元」就是這個意思啊!作爲父母,盡力給予支持,支持可以是財力方面的,可以是行動上的,更多的應該是精神和言語上的,後者不需要花錢、花精力,但對建立親子緊密情感卻有奇效。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小朋友幼年階段是關鍵時期,一旦他們進入青春期,那時才來修補已經淡化的關係便會事倍功半,想逆轉已經惡化的關係,可能要花上更多心力,效果可能還不及對幼童花一點點心思。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對父母的成見也已根深蒂固,就算父母作出改變,要撼動他們重建親子關係仍然非常困難。此外,再加上青春期的反叛特質,也許還會採取激烈的對立行動,譬如近月來的多宗學生自殺事件,不少都是在事前受到家長責難,以死的消極方式來解脫心中的憤懣。細心思量,在親子相處上,我們一定能處理得更好,只要父母願意聆聽和改變,便能杜絕悲劇於微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