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賴牀鬧情緒

對許多家長來説,叫小朋友起牀上學,做「人肉鬧鐘」可不是一件美差。有個媽媽更搞笑地形容,覺得自己叫女兒起牀上學,就像拿刀殺她一樣,趕往學校的過程也如同百米賽跑衝刺,周而復始。這些聽來好笑,奈何卻是不少家庭每天都在上演的生活情節。每每長假過後,遲睡晚起的習慣更像緊箍咒般纏繞著家長和孩子,睡得晚便不肯起牀,惡性循環下應運而生的還有來不及吃早餐,上學遲到等一連串問題。

遲睡多面看

小朋友不肯起牀多跟晚上遲睡有關,遲睡的理由則包括許多方面。小朋友對世事萬物都充滿好奇,透過遊戲玩耍學習及吸收新事物,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大特質,他們樂在其中,自然不知疲倦,除非真的累得動彈不得,否則總想爭取玩耍每一分鐘。他們會不斷尋求各種藉口推遲上牀時間,雖然這是好奇、探索的一種表現,不甘心睡覺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卻不宜縱容,適當情形或許可作一些合理讓步,但大原則卻不可動搖,定好時間必須就寢。不少小朋友睡前會纏著父母要聽故事,講了一個又一個,結果愈聽愈精神,遇上這種情形,下一次睡前就要「君子協定」,聲明只講一或兩個故事便須睡覺。堅守原則能減少抵賴的可能性,過程不容易且可能十分漫長,但隨著小朋友年齡漸長,配合度始終會慢慢提高。

小朋友的情緒敏感,因此也特別容易受外界影響。有些是等待遲遲未歸的忙碌家長,有的則是跟著家長一起看電視或進行其他娛樂,成人是「夜貓子」的話,小朋友很少願意自己乖乖去睡,耳濡目染下難以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幼童睡眠時間需求比成年人多,成人不應以自己的睡眠時間作爲衡量標準,就寢時間推遲造成睡眠不足的後果,就是上學時賴牀,因爲根本沒睡飽。此外,小朋友午睡時間過長,或睡前活動過於激烈也會影響入睡,睡前最好避免令他們情緒興奮。父母也應以身作則保持居室安靜,排除電視或其他聲響和光線的干擾。還可讓孩子喝少量熱飲,以及訓練睡前刷牙、排尿、熄燈等一連串準備就寢的動作,帶出「睡覺時間已到的訊息」,使情緒安定下來。一旦約定時間到了,就要確切執行關燈睡覺,就算一時睡不着,也要逐步養成早睡習慣。別忘了,幫小朋友按摩頭部或輕掃頭髮,有助安定情緒。

賴牀的訊號

除了晚睡,小朋友上學不肯起牀,可能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不喜歡獨自留在學校。對幼兒而言,長時間離開熟悉的家和照顧者,情感上絕對不愉快,我們應該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量這件事情,特別是那些語言表達能力未佳的小朋友,不肯起牀可能是他們表達不想上學情緒的其中一種方式,有些極端的例子,幼兒甚至會出現倒退行爲,比如尿牀、口吃、咬手指等等。

現今的幼稚園大都主張在遊戲中輕鬆學習,幼兒四歲左右「自我」的傾向開始減弱,驅向渴望群體生活,對人際交往開始感到興趣,理應開始喜歡上學才對?如果不是,箇中關鍵人物則在於老師和家長兩個方面。

雖說幼稚園老師大多都很有愛心,但不能排除有些天生不太愛笑的人。筆者兒子K2時的班主任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對方是個盡責有愛心的好老師,可是偏偏性格寡言、不太愛笑,所以兒子在對方任教的那年,一直都有點抗拒這位老師。幼兒洞察別人最直接的方法往往會由笑容開始,老師不苟言笑就容易令孩子們誤會對方很嚴或可怕,因而產生害怕抗拒的情緒,不喜歡老師自然也不會想留在學校。

家長方面,則往往會因失言造成小朋友的錯覺。例如:「你不聽話我就不去接你放學」、「不聽話就叫老師罰你」這類恐嚇措辭可會似曾相似?成年人也許隨便說說,但卻忽略了這些話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產生被遺棄的恐懼和對學校的反感,並埋下了抗拒上學的情緒,這種「無心之失」應可免則免。

只有孩子明白了,學校是自己第二個家、是個去玩耍的樂園,老師是帶著他們遊戲的大姐姐,家長放學時也一定會接他們回家,這樣幼兒才能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也會對學校和老師建立更大的信任。此外,小朋友都希望自己能快高長大,做朋輩的大哥哥、大姐姐,家長不妨抓住這種心理,向他們解釋,晚睡可能影響長高和智力,白天補眠也無法彌補熬夜所帶來的壞處,還會令他們變得沒那麼聰明,更會使免疫力下降導致容易生病,屆時可能須要吃藥打針,相信沒有小朋友會喜歡看醫生。小朋友始終年幼,自制力有限,養成早睡習慣需要家長付出長時間的耐性和關愛,就算家長感到知易行難,但仍要下定決心,實踐一家人共同早睡早起,否則上學賴牀的問題始終無法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