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玩具、愛獨處,不合群?

每逢聖誕、新年這些普天同慶的大日子,小朋友們最開心的當然是收禮物,其中最多的非玩具莫屬。送玩具固然學問多(選購玩具的方法可參考這篇文章或《買錯玩具教錯仔》一書),然而在衆人歡聚的派對中,不少幼兒卻只顧專注於單獨玩玩具,完全忽視身邊的熱鬧氣氛,沉浸在獨處的狀態,也不願意多跟其他小朋友玩耍、交流,這是出了甚麽問題嗎?原來,這只是説明幼兒「自我中心」的心理發展階段尚未過去,乃屬正常現象,並非性格孤僻不合群,家長不必過慮。

獨佔乃暫時性

「自我中心」是幼兒四歲前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他們在這個階段大多只會關注自我的感覺與需求,極少考慮別人或身邊的環境狀態。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約到四歲前後會有明顯的轉變,他們會由不太願意與人合作、分享物品,轉變爲樂於參與社交活動,喜歡與人相處,熱衷與其他孩子玩在一起,人際關係的表現會脫胎換骨,届時幼兒期的小氣或霸道等不成熟表現,都會出現顯而易見的變化。

幼童一般需要到四歲左右才開始發展同齡社交心理,在此之前,他們會偏好獨自玩耍,若別人把玩具搶走,會使他們感到憤怒,且無法體諒其他小朋友的感受,更會採取奪回「自己玩具」的行動。為了搶奪玩具的「擁有權」,他們甚至還會命令、威脅別人不要拿走玩具,更不惜強行搶回玩具。這種「極度自我中心」,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改善,解決此階段小朋友之間搶奪玩具的行為,只能用更多包容及簡扼說理。

搶玩具有理由

對年紀較小的幼兒而言,往往玩具比朋友更加重要,因為他們思想不成熟,還不懂得考慮他人感受,凡事都會以自我的感受作爲第一優先,因此他們會為了捍衛獨享玩具,而與小伙伴發生搶奪的爭執。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擁有權的意識也沒有清晰的界定,反正「只要是我正在玩的,便都是屬於我的玩具」,所以就算是他們拿到別人的玩具,別人想取回時,他們也會認爲是「被人搶走了自己的東西」。

如果此時家長礙於社交禮儀,期望這個年紀的幼兒為了友誼或禮貌而放棄玩具,那種可能性十分低,假若强行逼迫他們就範,換來的很可能是一場哭鬧,那麽將會使父母在親友面前更加尷尬。當然,若家長理性的洞悉了幼兒行爲背後的緣由,也就不會自責「管教無方」,其實這並不是孩子或家長任何一方的錯。

鑒別「真」霸道

不過説到底,家長體諒兒童心理發展固然有其必要,但面對霸道行爲和個性卻也不能坐視不理,所以必須適時洞察孩子行爲的真正動機,才不會落得成爲怪獸家長的下場。

現代家庭生育少,缺乏兄弟姐妹間的相處磨合,小朋友一直處於成人的遷就之下,久而久之便容易養成王子或公主式的嬌氣霸道、不善溝通、缺乏同理心等個性,一旦壞習慣養成,那麼就算年齡超過四歲,仍會出現友朋間的相處困難和發生衝突。屆時,就算他們的認知已能明白應該與人分享,但還是會不願與其他同伴一起玩耍和共享玩具,在幼稚園或興趣班裡看見玩具也會先搶好玩的,甚至搶走別人手中的玩具,此時負面行爲的心理因素則不再是上文所講到的幼兒早期「自我中心」了,而是驕縱無禮的心理及行為。

別做「隱蔽者」

如今電子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可是方便的電子通訊工具卻沒有增强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反倒是因爲通訊的便捷而減少了人們面對面的人際交往,造就出不少「隱蔽者」,想預防這種負面的情況出現,在小朋友可塑性高的童年,就應該爲他們日後的社交能力及身心平衡發展作好預防措施。

不妨在小朋友與友儕的交往過程中,教導與人分享的重要性之餘,也幫助他們了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社交關係的重要性,讓他們多想一想,人類的生活習慣是群居,每個人都需要朋友,需要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孤獨的人就算擁有再多,也永遠不會快樂,因爲喜樂只有自己一個人知道,那多麽沒有意思啊!獨佔是不好的自私行為,會令自己失去朋友,況且隨著年齡增長,許多玩具都需要衆人一起玩耍才有更多樂趣,到時才來想起朋友仔,可就沒人理會了喔!這樣説來,再不懂事的孩子,也都會開點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