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人生比卓越重要

農曆年開學以後,二月未過已有七宗學童自殺慘案,大多都是受學業困擾,只有兩個獲救。香港人身處競爭激烈的大都會,生活的壓力讓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憂患意識,成年人的無形壓力在不知不覺中,也會悄悄轉移到孩童身上。精英制的教育制度,促使家長不斷鞭策下一代,生怕他們不好好讀書就無法活出像樣的人生。然而,當所有人(家校)過度聚焦學業,結果卻是讓小朋友喘不過氣來。孩子前途固然重要,可是若以生命作代價,那也未免太大。家長在期望孩子卓越之餘,應不時「停下來」,了解他們的渴求,親子關係應該永遠放在第一位。

家長拿出同理心

友人訴苦,抱怨兒子不爭氣,明明就是「能讀書的料」,卻偏偏不愛讀書,初小到幼稚園還算聽話聼教,升讀小三之後便開始不受控,除了做功課,幾乎不摸書本,考試時也是如此,補習也不肯去;打罵都試過,可是就算鬧得快「家變」,結果還是沒有大改變。我問小朋友成績如何?朋友說中上,沒有不及格的科目。我想,這位小朋友學習能力不俗,只是迷茫於學習目的,或者興趣根本不在教科書上,若父母願意換位思考,著眼點放在孩子感興趣的潛能上,而不是一味追求學科成績的話,説不定小朋友的表現以及彼此關係會是另一番景象。

家長都是過來人,讀好書也許會令人生路變得平坦,可是有些孩子硬是有繞彎路的執拗,歷練挫折未必不是好事。所以,與其乾著急把親子關係弄僵,見面仿若仇家一樣,倒不如放開心態,正面看待他們的成長與發展。老話説「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不可能提前規劃孩子的一生,就算讀書了得,人生際遇還是難以預測的事,父母不可能照顧他們到老,路還是要靠自己去闖,闖蕩和碰壁的過程,自然能學會求存的本領。

休息爲了走更遠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好奇,理應對任何事物都充滿熱情,然而現今不少幼稚園爲了回應家長急見成效的要求,在四歲前便開始安排抄寫,幼兒手指在出生的最初幾年,跟身體其他器官一樣仍在發育,小手肌肉還應付不了寫字,再加上課餘才藝學習,莫説精神壓力,單是體力透支就夠讓人吃不消。「進入名校」本不是幼兒的追求,他們會按自身的匱乏填補不足的能力,也能從擅長的事物中找到興趣;可是提前早教卻違背了兒童身心發展,消磨掉原有的求知欲望,那感覺就好比自助餐進食過量,原本的享受心情最終演化成難受。

有些家長見小朋友聰明伶俐、學習能力高,於是「貪心」地希望更加出色,好像他們一旦離開書桌便是浪費時間,殊不知遊戲也是幼兒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結果,補充練習多做一點,玩具少玩一下,戶外活動可免則免……長此下去,逃避學習的心情就變得一如犯人對自由的渴望。成年人長時間工作也需要有足夠的休息,將心比心,當學習與功課成爲前方唯一沒有盡頭的路,任誰也沒有一直走下去的熱誠。

求學路欠奉夢想

也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的學業競爭發展到由胎兒期便要展開,不少熱門幼稚園需要提早兩三年輪候,家長備戰早在懷孕期開始。進入幼稚園後,又想提早為小一作準備,於是在幼稚園階段便提前攻剋英文生字、練寫中文、背誦乘數表。可是,成長需要特定的發展過程,無論是身體發育還是智能發展,必須循序漸進,而且每個個體都有差異,並非起步早、跑得快就一定優勝。

無可否認,不少小朋友真能達到提前學習的要求,但事實上他們並未具備相應的理解能力,大多只是死記硬背而已,殊不知在不明究理的情況下慢慢失去學習興趣。幼兒成長需要透過遊戲來獲得各種生存技能,其中大部分都是非學術類的,這是本能需求,一旦成年人忽略了這種天性,只將學習範圍限制在學術方面,那便有違兒童身心發展。逆來順受能忍一時,卻最終還是會有受不了的一天,這就是上述友人孩子「叛逆」的根源。只不過每個人接受父母規範的忍耐力不同,到了大學畢業完成父母願望之後,轉而追求自己的夢想、脫離父母規劃的年輕人也大有人在。

快樂人生比讀書卓越重要

健康人生勝一切

早前在 Facebook 看到一個記者分享訪問經歷,對方在名校見到一名品學兼優的高小生,整個訪問小朋友「皮笑肉不笑」,眼神中只有落寞、沒有生氣。還在帶記者參觀校園時,忽然冒出一句:「我想喺呢度跳落去……」家長、學校可曾用心去感受這絕望的心聲?還是說,非要發生憾事大人們才會清醒?

大人們基於升學競爭,總是擔心小朋友落後於人,可是沒有孩子不貪玩,何況童年本來就該伴隨著遊戲,不能只做「讀書機器」,雖然父母一番苦心,可是物極必反。當小朋友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有了主見,在課業方面家長應該退居輔導角色,遊戲時間也應是生活的重要部分,學習安排尊重考量孩子的願意,讓他們成爲自己生活的主導者,而不是淪爲家長支配的木偶。否則,當負面的反抗情緒崩潰爆發,引發的也許就是永難磨滅的傷痕了。當小朋友進入中小階段,家長不妨適當地「懶惰」,不要干預過多,學習的路終歸要靠他們自己走下去,他人又能扶持到甚麼時候呢?依據個人的特長稍加支持鼓勵就夠,那樣的結果也許不夠卓越,但孩子擁有快樂健康的人生不是每個爲人父母的初心嗎?!

人生長跑比耐力

要明白,起跑線在哪裏根本不重要,要緊的是誰能笑在最後——達成最終的目標。如果一個人不是發自心底的熱愛,任何事都很難持之以恆,大多在某個學習領域出類拔萃的人,都是能在學習中尋得樂趣。況且,「讀書機器」也不是一生無憂的保證,家長回望自己成長的來時路,給予更多同理心,便會相信孩子們終將「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事實總能證明時代永遠都在邁進,偶有停滯也不會改變向前的軌跡,「一代不如一代」只是我們杞人憂天罷了。

人生就像長跑,耐力比起步重要,就像龜兔賽跑中的烏龜,雖然爬得慢,最終仍能贏得最後勝利。永遠都別忘記,學習興趣才是讓小朋友自發學習的推動力。按其年齡,配合記憶思維、組織表達能力等發展,不但信心百倍,學習成果也將事半功倍。無論好壞,家長都要從愛的角度出發,無條件的肯定他們的價值,孩子才能活出正面積極的人生,親子關係和諧緊密才不失我們當初生兒育女的本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