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乃成長標誌

對於小朋友「說謊」,一般家長的看法都會較為負面,可能認為是小朋友的行為或思考模式出現了偏差,事實上卻不盡然如此。兒童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幼童第一次有意義地說謊,是他們想像力發展的重要標誌——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因為運用了開創性的方式與生存環境進行「互動」。皮亞傑甚至分析,兒童說謊是種自然傾向,自發且普遍,是小朋友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幼兒說謊非學壞

淺白地來說,就是小朋友雖然想像力增強,但分辨想像和事實間的落差能力仍然不足,結果造成某些在他們心中合情理的事,卻成為大人眼中的「謊話」。幼兒期的見聞比嬰兒期大大增強,感情也比以前豐富,語言和思維能力都逐漸進步,想像力增強更使他們出現開創性的行為,這是幼兒與身邊環境打交道的行為表徵,此時他們容易陷入多姿多彩的幻想之中,可是認知能力的不全面,導致無法分辨想像和事實之間的差距,於是可能虛實混淆,講出一些在成年人看來啼笑皆非、真假不分的童言戲語。

一般來說,幼兒要到三四歲之後,才能逐漸將現實和幻想清晰地區別開來,有些直到七八歲,都不能完全陳述事實,這並非要故意說謊欺騙,大多時候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要這麼做,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現實。這些現象,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經過程,這種「說謊」,與成年人心目中的道德標準沒有直接關聯。

願望的心理投射

小朋友說話時,有時會存在許多不合理的情況,比如在學校裡稱:「這個玩具是我的」、「老師不喜歡你」、「某某同學要和我結婚」……這些顯然都是一些不盡不實的話,然而這些言語的產生卻是有因由的,是一種願望投射的表現。幼兒時期,心理發育尚未健全,感知事物的能力不足,常會把希望得到的東西當成是已經得到的,看見喜歡的玩具,就想將之據為己有,甚至從學校帶回家去玩;希望老師特別疼愛自己,也會擔心別的小朋友分薄了老師的愛;看見電視裡或親友結婚,以為想要常跟喜歡的人在一起玩耍,便要跟對方結婚,所以他們才會說出想跟爸爸或媽媽結婚這種話。

甚至有時小朋友在冬天時很想吃雪糕,便會向父母表示天氣很熱,其實是他們想吃雪糕,以為謊稱天氣熱就可以吃雪糕解暑。以上都是幼兒因願望而產生了「謊言」,然而全都沒有惡意或故意要欺騙別人,待他們的認知能力增強,這種現象自然便會減少。

說謊乃成長標誌

虛構謊言無惡意

小朋友的生活經驗有限,四歲前學習及記憶都屬潛意識模式,容易錯誤地詮釋某些事情或感受,也會為了爭取家人或他人的關注而「捏造事實」,在幼稚園初班階段這類事件更是特別多;另一方面,「自我中心」也是幼兒普遍的人格特質,有時他們會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不顧及事實真相,以為這樣就能幫助自己說服大人。舉例來說,他們不想返幼稚園,便告訴家長自己被老師或同學打,所以不想去學校;又或者自己摔破東西害怕責罵,於是辯稱是東西自己掉在地上的……有些謊言顯而易見,有些則如實似真,家長應細心求證,幫助他們分清「事實」和「謊言」的差異,以及「說謊」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

有些家長對孩子說出來的話深信不疑,會覺得小朋友思想簡單、天真無邪,有甚麼就說甚麼,特別對在學校被欺負或被老師打了這一類的事情特別敏感,有時甚至被憤怒遮蔽了理智,單憑小朋友的片面之詞就一味怪責、投訴學校,但事實的真相可能與孩子所言有頗大出入。在此並非有意偏幫校方,只是想提醒家長不能忽略幼兒可能出現的不實形容,應仔細客觀求證,避免冤枉好人。

平心引領說實話

分析了一些理論性的幼兒心理,來分享一個有趣的真人真事輕鬆一下吧。有個朋友定居在國外,她兒子兩歲多時,鬧了一個「謊言」大笑話。話說某天,小朋友的爸爸陪伴他看電視,由於疲累一不小心就睡著了,怎知小傢伙見狀竟打電話報了警,並清晰地向警方報稱爸爸被人開槍殺了,現在已死在沙發上。結果,警方嚴陣以待,派出大批消防員破門而入,那時才發現一切只是誤會,原來小朋友將電視情節套入了真實的生活,從而引發了這場「槍殺笑話」。事後當地警方倒也寬容,沒有多加追究,不過友人的尷尬可想而知,事件中最遭殃的莫過於那道無辜被弄得面目全非的大門。這可謂是幼兒「說謊」的經典例子吧!

家長面對這種無奈,往往很難心平氣和,不過生氣也於事無補,只有讓小朋友明白真實與幻想之間的落差,才能根本解決問題。幼兒的謊言,往往都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說謊」,只是他們不理解「謊話」存在負面的道德意義,有時也將虛幻的想法代入了真實的生活,這也正好說明為何那麼多女孩認為自己是公主,男孩覺得自己是超人的理由。家長的責任不是責罵,因為負面的語言產生最大的效果就是抗拒,只有體諒和理解才能搭建溝通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