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環境促進幼兒腦部發育

幼兒階段,學術能力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了解這個世界、學習生存基本技能才是最迫切的需要。大自然環境裡的元素最能回應他們的需求,這些包括:陽光、樹木、草地、沙灘、海水、浪聲、風聲、動物……都能刺激幼兒的腦細胞連線,建構基本認知。接觸大自然是幼兒本能的需要,長時間逗留在室內難免悶壞他們,也因此無法安坐。假日逛商場之類的活動並不適合幼兒,否則到處亂跑也怪不得他們了,活動場地若換成海灘或郊野公園,相信他們的反應會截然不同,探索新鮮事物將佔據他們所有的身心。

太陽衍生萬物

太陽是萬物生長的能量泉源,沒有太陽的時候,不但植物生長會受到影響,人類和動物的活力也會相應減低。陰天持續一段時間的話,甚至會使人情緒鬱悶,這是受調節人體情緒的腺體影響,它能分泌出使人興奮和憂鬱的兩種激素,腺體又直接受陽光影響,陽光明媚時會分泌出較多使人興奮的激素,人會感到比較開心;當情形相反,則情緒低落。小朋友感官的敏銳度比成年人高,對環境的反應也相對強烈,所以不但長時間陰天會影響他們的情緒,長時間身處室內不見陽光也會讓他們覺得不舒服,這就是小朋友特別喜歡到室外玩耍的原因。

陽光是合成維他命D的主要誘因,身處大自然環境才能曬到陽光,適度的曬太陽有益骨骼強健,這是兒童發育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室外環境下,小朋友的活動量也會自然增加,運動有益身心健康,於是形成一連串的正面效應。另一方面,幼兒學習時非常依賴觸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觸覺器官),在大自然環境裡,他們透過五官(眼、耳、口、鼻及皮膚)接觸各種事物,全方位了解感興趣的東西,相對平面學習(紙筆),肯定收穫更大。

水能滋養一切

水是大自然的產物,它能使人情緒獲得平靜,中國道家思想中存在對水的崇拜,正是本於水能滋養萬物、包容一切的哲學思想。當然,小朋友不可能懂得這麼深奧的哲學道理,但他們卻能透過水獲得心靈上的平靜,這是基於人類由胚胎到出生,一直孕育於母親子宮的羊水裡,所以對水具有天生的內在喜好和需求,水能使人獲得心靈上的平和,這種原始的安全感一如被羊水包裹的溫暖感覺,因此無論何時小朋友都能專注玩水,從而獲得心靈滿足。

在自然環境中,哪裡能找到大量的水?當然非沙灘莫屬。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優美海港和沙灘,若不善用這種地利,實在非常可惜。沙灘具備了多項幼兒學習的天然元素,風聲、樹葉聲和海浪聲都是大自然刺激幼兒聽覺靈敏度的美妙樂章;遠眺大海,陽光刺眼,是視覺的感受;至於海水,能使人情緒祥和,當幼兒不安時,讓他們玩水便會立即平靜下來。

玩沙刺激觸覺

說到玩沙戲水,沒有小朋友不喜愛。沙灘位於寬敞的露天環境,習習的海風、和煦的陽光、翻滾的浪聲,大自然營造出的獨有氛圍無可取代,不但能使小朋友情緒鬆弛,在無拘無束的心理狀態下玩耍,也能將他們最擅長的觸覺學習特性發揮出來。雖然小朋友利用感官學習的類型分為視覺、聽覺和觸覺三種,但在幼兒階段,觸覺是他們主要的學習渠道,沙灘是滿足觸覺學習的絕佳場所,他們自然樂在其中。

幼兒階段是發展大小肌肉的關鍵時刻,出於身心本能的需要,一旦有機會鍛鍊,便會顯得積極進取。在柔軟不平的沙地上站穩、出盡手臂的力量挖掘,這些動作都是大肌肉的鍛鍊活動;緊握沙鏟、挖沙拋出、拍打沙面等動作,則需要運用小手肌肉,無形中也為握筆寫字奠定根基。

玩沙特別吸引幼兒的地方,在於挖沙過程還能滿足好奇心,試想像挖沙時遇上美麗的小石頭和貝殼,對幼兒而言興奮心情會難以言喻,探索精神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形成。此外,當沙加了水,便由原本不固定形態轉化成可固定形態,可塑性大增,憑藉無邊創意,能堆砌出動物、交通工具、房屋山河,甚至整個迷你城市等,各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任何事物,都能透過想像和雙手得以實踐,也因為經過多番努力才能達成目標,滿足感更是無以復加。

另一方面,當人赤腳踩在沙地或草地上時,等同腳底按摩,腳底有許多連接身體的重要穴位,刺激這些穴位間接刺激腦部神經,幼兒的皮膚細嫩,多讓他們赤腳踩沙或草就等同多做腳底按摩,這樣一來,腦部怎會不靈活?

嬰幼兒感官較敏銳

許多西方的教育家建議家長,一旦女性懷有身孕,就應搬到農場居住,理據就是讓胎兒尚在母體之時便開始接近大自然,中國古人所說的「吸收天地日月精華」恐怕也是類似道理。外國不少學校設置形同農場,也是認為接近大自然和地面的學習環境能使學童更易獲得安全感,特別是幼稚園的幼童,學校設在地下,學生情緒會較為穩定及更易受教。搬去農場居住可能對香港家長來說有點困難,但至少假日我們可以選擇把孩子帶離這都市叢林吧?

有些成年人對於幼兒學習環境應接近地面的觀念不以為然,因為他們自己無法感覺出身處高樓大廈和地面時有何差異,這是由於成年人隨年齡增長感官敏銳度逐漸退化之故。嬰幼兒感受大自然、地心吸引力和磁場的靈敏度較成人高,愈接近地面安全感會愈強,當身處距離地面很高的大廈則會出現「被懸空」的不安感,若居所是平房的話,相對嬰幼兒出現無故驚哭的現象會大為減低。

鼓勵家長多讓幼兒接觸大自然環境,還有一個較為間接的理由,那就是父母的陪伴會成為親子美妙時光。現代人生活節奏緊張,雙職父母尤甚,所以能帶幼兒去沙灘或郊野公園時,一定是放下了手頭的俗務,沒有電視、電腦的干擾(當然別忘記也暫時丟開手提電話),盡情的享受親子共聚。活動過程中,家長從旁協助、守候陪伴,會讓小朋友感受到父母百分之百的關注,心理上的滿足和安全感不言而喻,這些經驗無論家長還是小朋友都會回味無窮。

香港擁有美麗的海灣,但這裡的小朋友們卻缺乏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學校設計也是冷冰冰的水泥建築,大多數家長只是一心想培育學術天才,不想浪費精力和時間帶孩子接觸大自然。結果,小朋友因環境和家長期許的雙重壓力,變得煩躁不安及容易情緒化,成年人又因不理解,而怪罪他們不聽話、很難教……追本溯源,其實成年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幼兒教育的領域,成年人不應該自以為事,以自己主觀的感受去判斷嬰幼兒的需要,若我們不能秉持虛懷若谷的心態首先改變自己,小朋友便無法從家庭啟蒙教育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