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皇帝不急太監急

每逢長假過後,小朋友不肯起床上學非常普遍,情況往往都是小朋友要緊不慢,只有家長乾著急。日常生活中,家長的催促在所難免:「要遲到了,快起牀;別再拖了,快吃飯;時間晚了,快睡覺……」親子關係無時不刻都在被「快、快、快」疲勞轟炸。然而,大家有沒有發現,催促的作用其實並不大,一般情形下小朋友的行動並沒有因催促而加快,不但無法達到父母預期的要求,有時甚至還出現逆反情緒,實際上還拖慢了行動時間。

抗議催促警告

現今社會主張不體罰、多說理、以身教來教導孩子,因此不少家長在面對小朋友不聽指令時,便會用「數 123」的方式提升指令效用。不過,這一招對某些孩子或在某些情形下,並不能達致預期效果,有些小朋友還會搶在家長前面「數完 123」,以打斷大人數下去的方式延緩執行命令的時間,以及發洩對「命令」的不滿和反抗情緒。曾有個媽媽告訴我,她爲了催促小朋友別遲到,就對孩子說「我數完 123 就該起床了,否則一定遲到。」怎知,本來小朋友原本已從床上坐起來,一聞此言,乾脆躺下繼續睡,還說:「反正也遲了,那就不用趕,多睡一下算啦。」

一般來說,「數 123」式的警告方式,對那些禮貌與服從性都較好的孩子較爲有用,家長透過日常的教導,已經使小朋友將「數 123」與「應該馬上暫停某些行為」聯係在一起,於是當父母開始「數 123」,他們便出於「禮貌與服從性」而停止下來。當然,小朋友能聽從父母的指令,說明管教已具成效,是成人教養智慧和堅持原則的成果。

催促彈性疲乏

「數 123」的命令方式也許立竿見影,卻也容易失效,因爲小朋友服從是迫於家長暗示「數到 3 後」將採取下一步行動。然而,如果接下來的制約處理不當,沒有相應的獎賞或處罰,催促最終就變成了嘮叨。「數 123」是一種非暴力的管教方法,它的作用是能以比較婉轉的方式,提醒小朋友停止錯誤行為,並給予更多緩衝時間令高漲情緒降溫。家長運用這個方法時的態度不宜情緒化,與其嚴詞厲色,不如威而不怒。此外,還應避免濫用「數 123」,一旦過於頻繁地以此處理管教問題的話,初期見效之後不久,在情緒上兒童很快就會產生「彈性疲乏」。

透過數數的方式「提醒」孩子,或制止不當行為,跟西方教育中「Time-out」(計時隔離或暫停)的管教方式異曲同工,運用得當會是管教的好幫手。期望小朋友能在指定時間內完成特定事情,不能全靠催促來達成目的,有時需要轉換不同的方式靈活運用,比如口頭誇獎、熱情擁抱、輕拍肩膀、健康零食等等具肯定意義的舉措,收效佳的同時自己也不用生氣。每種管教方式都有其長處,運用得宜方能「皇帝、太監都不急」。

期望超出能力

家長要求幼兒行動加快的同時,不能忽略了他們的實際能力,若要求超出其能力範圍,那麼想快也快不起來,只會迷惑大人們為何總是催促不斷。又比如說,換校服慢吞吞,早餐吃得太慢等這些常見問題,在成人眼中應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可是幼兒的手指靈活度和咀嚼能力都尚未成熟,就算父母焦躁也於事無補。父母若忽視了這些因素,只顧催促,不但會使他們喪失主動完成的情緒,還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覺得自己愚笨,繼而產生挫敗感。換轉角度,家長若在職場一直被上司催逼完成某項工作,雖然已經盡心盡力,可還是一直被嫌棄做得太慢,試問那會是種怎樣的心情?下次「太監們」毛焦火辣之際,請先冷靜換位思考。

幼兒好奇心強,隨時都在探索身邊事物,有時他們看似在發呆,事實上可能是發現了某些弄不懂的事情,加上年紀小做起事來速度慢,此時成人等得不耐煩催促或誤會他們故意拖拖拉拉,自然容易引起不滿,甚而激起逆反情緒。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出言辯駁,演變成大人眼中的「駁嘴駁舌」;行動力較強的幼兒,乾脆採取抗議行動——愈催愈慢。

容忍蝸牛慢慢爬

有些家長比較性急,看不慣小朋友行動不夠迅速,為了縮減時間,乾脆代替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這是以行動替代言語催促,對小朋友自律和獨立能力影響極其負面。小朋友出門,家長擔心有所遺漏,收拾時不斷催促提醒,時日一久,小朋友處事被動、依賴性強便漸漸養成,結果永遠都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可是,到底是誰搶走了他們的責任心呢?過多的提點易讓孩子產生錯覺,不用操心的事情也就懶得去記了,結果家長好心做壞事,反而削弱了責任感、培養了依賴性。所以,當「皇帝」不急的時候,「太監」應該放寬心,讓他們自己承受後果。

小朋友的成長就像一隻慢慢前行的蝸牛,雖然爬得慢,但始終向前、沒有倒退。別忘了,蝸牛的背上有個重重的殼——學習與成長的壓力。成年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需要的不是催促,而是「多等待一下」的耐性,我們不能老以自己的視覺去看待他們行動緩慢。父母凡事催促並非好現象,倒不如適當配合孩子放慢腳步,凡事預留充分時間早作準備,那麼大人小孩都會輕鬆一些,也許還會因此收穫不一樣的「風景」。

Mother yelling at daugh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