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家教」誤會大

與幾個已為人母的朋友聚會時,有人提出一個頗為令人尷尬的問題——自己的小朋友曾被陌生人罵「沒家教」,怎知衆人異口同聲分享類似冤屈經歷。事實上小朋友被人詬病的事情,沒甚麼不是日常耳提面命的,可是一旦小朋友玩耍起來便忘乎所以,爭先恐後、不守規矩,失禮尷尬之餘,還落得「唔識教仔」的罪名。其實,大家在努力改善自己的教養技巧之餘,對於別人的批評也不用太放在心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就好。

港媽非戰之罪

對於家長們的憤憤不平,確實讓人深深感概。教導小朋友跟自己努力工作便能得到正回報是有所不同的,箇中還參雜了許多客觀因素,例如伴侶在教養中是否扮演積極配合的角色,媽媽是否需要長時間外出工作,主要照顧者是傭人或祖父母,還有小朋友獨特的個性等等,這些都會使教養結果出現差異,小朋友搗蛋鬧事便怪罪媽媽極其不公。

還有,香港家長工作繁忙,偶爾帶小朋友外出散心自是興奮無比,行爲偶爾出現失控也不難理解,可是香港人普遍工作壓力大、居住環境狹窄,導致大家的情緒都容易煩躁,也有些是因沒有生養小朋友而不理解,結果常常出現「黑狗偷食白狗當災」——小朋友犯錯家長被駡。想來,大多都是誤會造成,或是小朋友貪玩不懂事惹了禍而已,檢討過能修正的地方要不厭其煩地重新教導,盡己之責後,對於他人的指責就當作參考,不必耿耿於懷,寬容的心不但要應用在教育孩子、做人處事上,對自己更要如此。

好勝是種上進

許多家長都感到委屈,認為自己不斷在進行教導,但小朋友沒規沒矩、爭先恐後的行為卻依然故我,這究竟是為甚麼呢?

小朋友普遍不甘落後,喜歡以各種形式戰勝別人,由正面的角度去看「好勝心」,不難發現這是上進心的一種表現,如果人類沒有力爭上游的意志,相信科技文明的發展便不可能像如今這般一日千里。大家不知可有發現,幼兒在剛剛開始學走路之後的頭幾年,特別愛上樓梯,遊樂場裡滑梯可是熱門的「搶奪」項目,喜歡爬樓梯是努力向上、挑戰困難、心態積極的表現;成年人爬山,追求自我滿足、征服挑戰也是心同此理。

一般人遇到小朋友搶奪玩具或搶先玩耍遊樂設施時,首先想到的大都是負面評斷,但若能多認識幼兒的心理,給予正面的引導,不斷提醒下,那麼他們將媽媽的教誨抛到九霄雲外,行動力超越思考與言語——做了再說的情況,將會慢慢改善。也可能有些情況是幼兒的「過度活躍」尚未被家長發現,他們的衝動行為也特別容易惹來誤會;還有獨生子不習慣與人分享,也會導致孩子間出現爭執不下的可能,但大方與人分享並非一朝半夕就能學會的事,此時一旦身邊的照顧者處理不善,或無法有效安撫小朋友的情緒,便容易被肆意批評者扣上「沒家教」的帽子。

好家教是種知易行難的東西

借鑑反面教材

當然,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受到偏頗的引導,也有使力爭上游的積極心態遭到扭曲的可能。聚會席間,有個媽媽分享了自己女兒學校的一個怪現象,有個男孩小一全年級考獲第二名,學期末上台領獎時卻一直臉色陰沉,這對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來説極不正常,後來了解過後才知道,這男孩的媽媽好勝心極強,愛與其他家長比較炫富之外,也容不得兒子只拿到第二,平時無論默書、測驗和考試到處打探其他同學的成績不說,兒子一旦考不到滿分便「藤條伺候」,所以難怪小男孩考到全年級第二仍舊落寞寡歡,一如成績倒數第一的模樣。

父母沒有以身作則,好勝心強,常常將自己的小朋友與人比較,比學業成績、比穿著打扮、比家庭財富……長時間耳濡目染下,試問會在孩子的心田種下怎樣的種子?他們能不受到感染變得錙銖必較?初時比玩具、文具,再者比分數、名牌,凡事深恐落後於人,繼而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上都唯恐吃虧,長此下去家人以至人際間的相處肯定會出現嚴重問題。

「好家教」是種知易行難的東西,嘴上說說自然是教不好,就算以身作則也還不一定凑效,需要家長按照各自的實際情況,摸著石頭過河,找尋出最合適自己小朋友的教育方式。孩子們都聰明且敏感,家長必須謹言慎行、三思後果,言語間不宜過度尊崇成功者、莽斷鄙夷失敗者,只作客觀評論,多看努力過程和借鏡失敗,將判斷是非的能力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小朋友,漸日他們就能擁有獨立思考,出落成有教養的人。沒有家長會刻意教壞孩子,只是大家別小覷他們察言觀色的本領。讓我們「吾日三省吾身」,令孩子和自己都成爲更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