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完美 ≠ 公主王子病

雖然每個人都曾有過童年,然而隨著歲月的蹉跎,家長幼時的記憶已經模糊,對小朋友的某些行爲感到費解也不足爲奇。例如,早上起床非要先刷牙而後去廁所,顛倒順序的話就不依不饒;又如,下雨天回家,不願先脫雨衣再換鞋,而是按照慣性先換鞋……這是因爲他們任性而爲嗎?有些小朋友則顯得過分追求完美和疑似潔癖,寧願夾尿片也不用街外的廁所……這又是被寵壞了嗎?

需要井然生活秩序

三歲前的幼兒正處於「秩序敏感期」,對秩序、先後、均衡、比例、對稱、音律等極為敏感,是兒童心理的重要發展階段。此時,小朋友對事物的秩序特別執著,好比對特定照顧者的依賴、物品所有權、玩具擺放位置、生活起居時間和動作發生的先後順序等,都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這種執著在「秩序敏感期」會表現得格外鮮明,一旦他們所處的環境違背了這種心理,便會顯得焦躁不安,甚至反應激烈。

至於那些近乎吹毛求疵的執著行爲,例如:當發現水果上有個小黑點便拒絕進食;當在座廁板上找到一滴水,便堅持要清潔過後才肯坐上去……這很有可能小朋友在「秩序敏感期」之外,還同時處於「完美敏感期」(追求秩序感的完美),這兩個敏感期是有可能重叠出現的。

家長不要因爲小朋友過渡性的表現,就懷疑他們被寵壞了,患上「公主/王子病」?事實上,他們只是藉由井然有序的生活節奏,預測事物的發生,免除對未知產生恐懼感,並透過穩定的生活秩序,建立歸屬感、時空感、規則意識,最終獲得安全感。不過,若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直至四五歲仍然對生活細節過度執拗,則有必要進一步探尋行爲背後的真正原因。

尊重敏感期的需要

家長若對「秩序敏感期」有更多認識,便能明白小朋友行為背後執拗的理由,從而找出引導他們的最佳方式,比如盡量固定日常用品的擺放位置,用後及時歸位等,這樣除了能以身作則做好榜樣,也能培養小朋友收拾玩具和日用品的好習慣。在此期間,建議家長不要頻密改變居所、進行家居裝修或長途旅行,避免破壞秩序感,引起幼兒不必要的不安。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小朋友,會因秩序井然而感到快樂,也會因秩序被擾亂而發脾氣。舉個常見例子,有些小朋友喜歡將家中的公仔、積木、小車或椅子排成一行,然後沉醉於想像的情境遊戲之中,此時若有人挪動或破壞了排列順序,他們便會非常生氣,會強烈要求破壞者馬上物歸原位,否則便不肯罷休,如果家長不明究理,以爲他們無理取鬧,則會引發不滿情緒而大哭大鬧。

此外,小朋友還會對一些小物件的擺放位置頗為執著,好比媽媽的項鏈放在化妝桌沒有收進首飾盒,爸爸的公文袋沒有放進書房,自己放鞋的地方被另一雙鞋佔據了原本的位置,他們會強烈希望把這些物品回復原位。一般來說,只有兩三歲的幼兒才會特別在意這些細節上的不協調,年紀較長的孩子和大人很少會留意這些。其實,家長若能好好抓緊「秩序敏感期」的時機予以適切教導,將來在物歸定位方面肯定能省心不少!

病理性的執著表現

如果小朋友在三歲之後依舊對許多生活細節異常執拗,例如堅持返學一定要走同一路綫,只穿某種顔色的衣服,喜歡盯著旋轉物件目不轉睛……那麼家長便需警惕,最好尋求心理學家的專業判斷,確認小朋友沒有自閉傾向,以策萬全。爲甚麼這樣講呢?因爲反常的固執於特定事物是自閉症的特徵之一。

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發展障礙,病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懷孕期間病毒感染、新陳代謝疾病、腦傷等等;甚至還有看法認爲,此症與胎兒時期透過母體吸收過多重金屬有關。患者會表現出語言理解和表達困難,他們與人的情感交流也會出現障礙,對各種感官刺激的反應異常,常固執於特定的生活習慣或遊戲方法,在衣、食、住、行方面非常執著、一成不變。自閉症的特徵會因應年齡、智商及嚴重程度而有所差異,其中由於「亞氏保加症」(詳解可參考:「亞氏保加症上篇」「亞氏保加症下篇」)患兒智力正常,尤其容易被忽略病情而延誤治療。

如果家長具備基本的病理常識,便能及早發現,才不會錯過三歲的黃金治療期,及早治療、改善病況;當然,能夠在心存慮疑的情況下,得以證實小朋友身心完全健康發展,那麼也就能更安心地予以最佳培育了。